做刑事工作的人,对现场的敏感大体只比猫强那么一两分。那天的成都审车现场,空气里混杂着机油和防冻液的味道,一辆色彩张扬、外形咄咄逼人的兰博基尼静静停着,屁股还在冒烟。检测员的脸上并没有什么波澜,反倒是车主张先生的后槽牙,可能已经咬得有点儿发酸。从监控画面来看,这场审车“暴力踩油门”,有种俱乐部DJ遇到农村大喇叭的失衡感。发动机水温飙升、防冻液撒了满地,排气管甚至几次喷火。对普通家用车而言,这算得上一次“酷刑”,对兰博基尼来说,算是国内检测标准给它上的一档“高级套餐”。
现场的证据太扎眼,反倒让人犯嘀咕。如果你是张先生,看到自己的七百万宝贝在检测间里被玩成“烤箱”,该是愤怒还是无奈?如果你是检测员,面对质问、视频、舆论,内心可能也在喊冤:“我们只是按标准流程操作。”检测公司干脆否认,“哪有什么暴力踩油门,标准都定得死死的,要怪只能怪标准。”这,倒是能引出一个人人都能带入的问题——我们的家用车年审,到底合理么?
年审制度诞生的基因其实不差,初衷很“正能量”。利用定期体检,筛掉那些“带病上岗”的车,防止路上变成巨大的碰碰车现场,还能顺便过滤点污染,给地球留点呼吸空间。但所有制度,总逃不过时间带来的“异化”。标准是死的,现实是活的,当检测环节成了流水线,大锤砸毛线,免不了出岔子。但凡沾点高科技或者高性能,“统一标准”的“剪刀手”总能让你痛到怀疑人生。
成都这次闹出人命(发动机的人命),其实并不新鲜。检测员未必是“暴力美学”的狂热分子,更多时候,系统老旧、流程繁琐、指标落后,谁也不知下一台车被谁“烤”。有些时候,检测员只想赶单,哪见得起你花里胡哨的车行缓慢,油门不踩,指标不出来。于是就有了那句经典,“我们的程序对所有车都一样”,至于发动机“同归于尽”,那不属于检测流程。技术与标准的错位,本质是车主与制度的“鸡同鸭讲”。
再说现实一点。七百万兰博基尼,倒下也就倒下了,但更多的,是几十万甚至几万的家用车主们,被“折腾”得强行修车、误工、排队。年审现场,有时候比医院挂号还难排。时间成本加上经济成本,有点像“强制体检”,结果是被体检机构顺手开一堆药单,健康与否都得交钱。
制度背后另有隐忧。管理混乱时有发生,检测员像是“工厂流水线工人”,技术培训就像上周一的早操,一过就完。有的机构还变“创收中心”,收费灵活,公正靠缘分,“顺利过关”变成花钱买保险。如果你是检测员,职业荣誉感估计早就躺平;如果你是车主,钱包是最“不安全”的地方。
沿着这条逻辑盘下去,家用车年审制度会让人陷入集体焦虑。有些国家早就看出了这一点。美国不少州干脆取消了家用车年审,路检和智能监控成为常态。英国部分地区也是如此,毕竟只要道路上的车不“自己作死”,没人有空拦你去检测站“喝咖啡”。你要是嫌自家车安全不过关,也可以不检测,反正出了事保险公司笑得嗓子都哑了。这些策略不是放弃监管,而是用技术和人性的方式,替代了过时、机械的流程。
再看国内,车辆保养和自我维护已慢慢成了风潮。很多车主,对自己的“老伙计”比老公/老婆还细心,每个月定期保养、检查,甚至比交警都关注刹车皮磨损的进度。这时候,强制年审就像把小学生带去做核磁,没啥问题,但流程照走,预算照收。反而把原本正常的汽车使用,扔进不必要的曲线。
技术能解决的问题,尽量别让人背锅。国内智能监测已经普及,发动机故障、刹车失灵,一部手机就能查出一堆数据。你要真不相信自己的车,还可以去4S店“查体”——没必要把“检测员叔叔”当最后的安全底线。实际上,只要监管到位、车主自律、技术护航,年审变得没什么实质意义。问题的根源,是过度依赖流程,忽视实际风险。
最后回到兰博基尼冒烟的那一刻。谁为这口“火气”买单?检测公司有充足理由甩锅标准,车主有证据撑腰要求赔偿,检测员夹在中间当“人肉避雷针”。整个过程,谁都不算冤,谁都不算得利。窥见这一点,不禁让人想起一句话:制度如毛线球,戳一下,乱线夸张,最后收拾还得自己动手。
成都事件不过是众多家用车年审乱象的一次“高能展示”,问题并不新鲜。制度要保障安全,技术要跟得上,管理要负责任,车主才有底气。如果这些基础只剩下年审贴纸和排队流水线,那年审的终极意义也没什么好聊的了。
你期待什么样的家用车监管?是一遍遍刷流程,还是相信科技和自律?年审制度到底是“安全护盾”,还是“过时包袱”?这些问题,不妨让每个开车的人,慢慢在心里掂量。毕竟,“安全”从来不是贴在玻璃上的那张纸决定的。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