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到那个奔驰EQS试驾,居然跑了1205公里,没充一次电。嘿,这不就是彻底告别续航焦虑的开始吗?我记得去年还在朋友圈感叹,特斯拉能跑个600、700公里就算神器了,如波斯猫般娇贵,调侃归调侃,但固态电池一出来,就直接给技术门槛踹到了一边。
这次试驾的工程师在德国斯图加特出发,说实话那段路线挺讲究的,把路线避开了轮渡,还特意考虑到起伏——大概是估算了一下上下坡的影响,毕竟,车在下坡时的能量回收效果不能忽视。我估算,单纯依靠能量回收,可能多提供个10到15%的续航(体感),但不能算太准,这里有一点点样本少的感觉。
这个成果让我想起一个生活比喻——就像你用一定容量的水桶,换了更高效的水泵,同样的空间,水都装得更多,虽然体积没变,但实用价值提升了。这次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25%,看起来不错,但续航提升到1200公里,跟很多人期待的飞天相比,不算猛。为什么?因为这意味着,电池体积和重量差不多的条件下,续航才能有百公里级别的涨幅。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咦,考虑到奔驰原本的车载电池大约75千瓦时(体感),现在的固态电池可能也是这个级别(这段先按下不表)。但如果真能做到200千瓦时的容量,加装到普通乘用车上,不得把电池厂干懵?国内厂商都在攻关,毕竟这技术我们倒不是没有,但要大规模降成本还差点意思。
我心中还是有个疑问:固态电池主要优势真的是安全性高?我猜想除了安全,长寿命,低温性能也是硬指标。但我没细想过,真正的门槛到底还是成本和规模化生产。150千瓦时这说法倒挺妙,就像我有个朋友说的,现在哪个品牌能搞出200千瓦时的电池?那得是极端的豪车段子了。
对比另外一款车,比如说特斯拉 Model S Long Range,续航大概660公里(估算/体感),成本和技术门槛都低一些。奔驰这次试驾1200公里,还剩137公里续航,感觉像是开车玩充电极限运动——其实有个不变的逻辑:技术再牛,能不能普及才是关键。
讲技术,我觉得用个比喻更贴切:固态电池就像换了新马达油,能让引擎跑得更久更干净,但你得问油贵不贵?大规模应用的成本是多少?我就担心,依靠这一点点能量密度提升,到底能不能让车价保持在百万以内?如果一个豪华车加装,费用直接拉到150万,用户买账吗?恐怕也就那部分钱包鼓的土豪愿意折腾。
顺便说一句,德国人这次也是咬牙试的,考虑到本土制造固态电池材料成本其实挺高,推出市场还得时间。国内厂家,像比亚迪、宁德时代,说不定早就干出个低价版,像个便宜货似的,但从安全用料到一致性,能不能做到像奔驰那样旗舰级稳定?那就得看大规模生产的技术成熟度。
说到这,我突然想起一件事:欧洲国家一直强调节能环保,但为什么豪车喜欢折腾极限续航?难道对于他们来说,跑长途就是生活常态?我其实觉得,是他们对新能源未来的信念更坚定,还是没办法摆脱豪车情怀?毕竟,油车那完全不拼快充,谁还嫌麻烦?(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也很好奇,有没有可能,未来固态技术让超级长续航变得像买菜那么平常?那样的日子会不会更快到来?还是说,成本太高牵扯到全产业链的变革?这场电池革命就像我们小时候等待一辆会飞的车,期待留存得太久了。
有人说中国在固态电池上遥遥领先?我觉得,快不是关键。真正的问题,是谁能把成本打下来,把技术变成熟。我觉得一个没有经过真正大规模验证的固态电池,可能在冬天低温时会像冰块一样,一点都不可靠。
还有一个问题:你觉得真正面向普通人的固态电池,会不会可能在下一代车里普及?这就像你买手机,功能越来越多,但真正用得上的,却还是那几样。什么时候可以用到一块靠谱的固态电池,条件又成熟了?别的厂商是不是也在拉锯战中做汉堡包式的高低配?(这段我还没细想,也许未来成本会不会降到和锂电池一样便宜?)
总归,这次试驾让我觉得续航问题,也许真的不再是问题。只要那门槛一踩破,你不觉得,车和人都可以更轻松自由了。只是那1205公里跑完全程那天,我还是在想:老家门前那只晒太阳的老母狗,会不会也笑着摇尾巴,心想:我孙子终于不用为充电站跑前跑后了。
到底,有没有想过,扫除续航焦虑后,会带来什么生活彻底变革?我还在犹豫。毕竟,下一次像这样跑远点的试驾,可能不在奔驰专场,而是在普通家庭的平常日子里悄悄发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