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旧瓶装新酒,还是微创新革命?
从2014年发布,到2019年第一次中期改款,再到今天第二次中期改款的新车型上市,这一代沃尔沃XC90已经打破了传统燃油车三年一中改、七年一换代的不成文规矩。
甚至从2002年发布到现在的23年时间里,XC90也只发布了两代车型。
在新能源车动辄1年1大改的今天,沃尔沃XC90的焕新动作为什么如此缓慢,是它产品力过于强大导致自信满满,还是的确跟不上时代的节奏?
其实2002年发布的第一代沃尔沃XC90,也在12年的全生命周期里经历了两次中期改款。
基于S80平台打造的第一代沃尔沃XC90在2007和2011年分别进行了两次中期改款,但造型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有的只是颜色和材质上的焕新。
彼时,沃尔沃隶属于福特,也导致XC90在设计上更偏向美系风格,硬朗的外观和宽敞的空间成为了其吸引消费者的有力武器。直到今天再次改款的XC90,依然延续着硬线条与大空间导向的美系SUV风格。
有人质疑沃尔沃新瓶装旧酒的做法毫无新意,但在被“安全”二字贯穿始终的发布会现场,答案显然没那么简单。
对于把安全当作造车信仰甚至是唯一目标的沃尔沃来说,唯有当汽车安全技术有了质的突破,整车的产品定义与设计才会有颠覆性的变化;换而言之,一代车型即使卖10年,沃尔沃也有信心通过深远的安全技术积累,与远超竞品的堆工堆料,来实现出行安全体验的遥遥领先。
对于沃尔沃XC90来说,无论是采用抗拉强度大于1500MPa的全闭环笼式车身结构,满足碰撞能量高出中保研1.66倍的测试标准,还是采用单车成本增加13元的PA66工业塑料,打造PM2.5平均浓度小于5μg/m3的环保座舱,这些根植于品牌底层价值观的“常识”,都无需通过换代才能实现。
吃透上一代研究成熟的机械素质红利,而非一味地大步焕新,似乎也成为了大多数欧洲车企们共同的选择。
比如坚守MQB EVO平台、用与上一代同样的底盘与架构做拉皮的大众途昂Pro,再比如基于MLB架构优化了电子电器部分的全新奥迪A5/A6/Q5,在机械素质层面与老款车型相比并无本质的突破。
在面对即将在10年内停产燃油车的大势,老牌车企们就像历代iPhone更多是在优化芯片而非重构处理器架构一样,通过不断复用成熟的燃油车know how,践行着技术长河中的改良主义。
当年的XC90一经问世便荣获了100多项国际大奖,其中包括“年度最佳SUV”,更是被评选为瑞典最有价值的出口产品,其鼎盛时期的出口额高达400亿瑞典克朗——已经被市场接受了的产品,为什么还要彻底推翻重来呢?
但坚守,也应有度。
即使除了新增的6座版本以外,动力、底盘甚至全车配置都和老款没什么区别,但全新XC90,也已经是沃尔沃历史上改款车型中改动最大的一款了。
雷神之锤日行灯变得更加扁平,轻薄且镂空,车灯开了眼角,与格栅联通贯穿,前脸变得更加干净简洁,尾部的双边排气管也藏了起来,一切细微的变化都在去油感。
尤其是采用与Logo方向一致的平面化交错斜纹替代传统内凹的直瀑式格栅,想把自己伪装成新能源车的目的十分明显。
不过这种局改式的优化策略,套用在被中国品牌们卷上天的内饰时,就没那么妥当了。
比如新款XC90虽然从9英寸的中控竖屏扩大到了11.2英寸,但与动辄超过30寸联屏的同级中国新势力相比,智能化的体验确实弱了一些;
再比如为了增加手机无线充电模块而重新局改的下沉式中央通道,无奈将老款连贯的造型打断,也少了曾经通过非对称CNSL软包所营造出的包裹感与高级感;
作为一台47.9万起的6座旗舰SUV,二排吸顶屏、冰箱、小桌板以及带加热通风按摩的二排行政电动座椅的缺席,确实让那些不只在意安全的用户,略感不值。
相比之下,XC90的内饰体验显然需要再花点钱颠覆一下,而非像外饰一样在过往大框架的基础上缝缝补补。
面对时代的变革,我们没必要大张旗鼓地高喊非此即彼的替代,也不用鄙夷那些用旧体系承载新功能的选择。
识别出该坚守的理想,认清该抛弃的现实,选择新旧共生的渐进式迁移,才是最佳的社会进化路径。
毕竟全世界最早建立地铁的伦敦,至今依然保留着1863年开通的线路框架,仅通过电力化改造实现现代化升级;如今的Windows 11,也还兼容1985年的DOS系统指令,而非彻底重构底层代码。
只是安全至上的机械素质固然需要沃尔沃坚守,但当竞品已通过激光雷达、城市NOA等功能重构安全定义,当消费者开始将智能视为安全的新维度时,XC90不应只停留在气囊数量、车身钢材的叙事中;
经典厚重的车身姿态也无可厚非地体现着沃尔沃低调稳健的品牌基因,但当科技创新对内饰体验的影响远高于外饰造型时,XC90更需要针对性地对内舱设计与配置重新优化,而非把精力放在并没为用户创造多余价值的前脸精修上。
微整形没错,重要的是整到关键部位。这样的XC90,才更有底气说“即使卖了11年,我也只接受微整形”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