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不进去”的铂智7背后,是丰田“反向合资”的发力

“挤不进去”的铂智7背后,是丰田“反向合资”的发力-有驾

423日一早,丰田汽车新闻发布会刚结束,坐在第一排的我甚至都没能来得及拍下一张全球首发铂智7的完整照片,这台新车就已经被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围住了。

如果说一个月之前,铂智3X上市开卖一个小时订单破万,受到用户的追捧,让不少人还觉得有些“不适应”,那么丰田在上海车展拿出一台搭载鸿蒙座舱的D级轿车是否让大家再度惊讶是不是下一个“爆款”又要来了?

一时间,丰田似乎成了跨国车企里,最会造智能电动车的那个。

或许很多人没有留意,2025上海车展丰田的新闻发布会有这样几个细节:

台下座位上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摆放同传耳机,第一排最中间的“C位”留给了媒体记者,丰田中国总经理李晖在发布会中专门介绍了4位中国工程师。

这些转变背后,是丰田在中国前所未有的本地化和开放,也正得益于此,丰田才能够迅速实现转型,并且打造出受到中国市场欢迎的智能电动车产品。

这并非很多人以为的丰田下场参与价格“内卷”,而是丰田正在发生的一场由中国推动的深刻变革。

智电爆款,是如何打造的?

本届上海车展,丰田带来了以全球首发铂智7为代表的,多款由中国工程师主导研发的BEV产品。其中铂智7是由广汽集团、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汽丰田”)、丰田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IEM by TOYOTA”)共同研发,在铂智3X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智能驾驶辅助技术,同时首次搭载了鸿蒙座舱。

“挤不进去”的铂智7背后,是丰田“反向合资”的发力-有驾

似乎“一夜之间”丰田就找到了在中国打造“智电爆款”的高效路径,但其实这背后的转变,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开始。

2023年丰田,发布了继承与进化和“以商品与地区为中心的经营”方针。坚持丰田品牌一直以来的“安全安心”、“品质可靠”的DNA,以及“多路径新能源技术”、“ Mobility for All”的理念,同时在中国进化,并且满足中国用户的需求。

而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丰田将中国的产品、研发放到了一个更加独立、重要的位置,将产品研发的决定权从总部移交中国,并强化与中国企业及现地供应商的合作。这也就诞生了两个重要的体制改变——ONE R&D研发体制和中国首席工程师体制(Regional-Chief Engineer)体制(下称RCE体制)。

ONE R&D研发体制是将原本分散的IEM by TOYOTA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广汽丰田、比亚迪丰田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中心进行整合,构建中国独立的,并拥有决策权的研发体制。

这使得丰田可以在中国打破原先体制的壁垒,充分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实现更好的人才交流与培养,获得更高的研发效率。

RCE体制则源自丰田独特的“主查(CE)制度”,在中国进化为RCE体制,即车辆研发的负责人由了解中国市场同时又熟悉丰田体系的中国人担任,负责车型从商品企划、供应链管理、生产等全部责任,并为销量负责。

这使得丰田的智电新产品可以从头开始遵循中国市场的需求与竞争逻辑进行研发,同时继承丰田丰富的造车经验与品质标准,还可以更好地释放中国年轻工程师的潜力。

此外,丰田也在思考将本地化思路辐射到现有车型的改款,根据中国市场的潮流以及消费者价值观动向,推出适合更多出行场景的产品。

比如在上海车展,丰田就推出了“活力”和“城市”两个系列的改款,分别面向户外出行需求用户和年轻一代用户,更好地为中国消费者带来全方位的体验。

“挤不进去”的铂智7背后,是丰田“反向合资”的发力-有驾

除了“更中国”,还要“立全球”

最近几年,其实讲“在中国”的企业很多,但如果以2025年上海车展作为时间标杆的话,真正能够拿出来具备市场竞争力和受到用户欢迎的产品的企业,并不多,而丰田是其中之一。

为何是丰田?

细心的读者或许会发现,丰田提出的本地化战略是“立全球 更中国”,这意味着丰田在通过“反向合资”方式不断扩大中国朋友圈的同时,也将中国与全球市场构建起连接。

“更中国”不难理解,如李晖所说的那样,为了实现“共创汽车新未来”这个想法,需要携手“拥有相同理想与热情,希望一起改变未来的伙伴”。

过去几年,丰田在智能驾驶领域和Momenta、小马智行展开合作,在智能科技领域携手华为、腾讯,同时在电动化方面与广汽、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合作伙伴持续加深合作。而这些企业,不仅在各自专业领域拥有领先的技术储备,也同样怀揣改变未来的梦想。

“挤不进去”的铂智7背后,是丰田“反向合资”的发力-有驾

开放的朋友圈使得丰田可以兼收并蓄,快速、高效地吸收中国本地先进的智能化、电动化技术,这也使得丰田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实现完全中国本地化研发车型的上市,并且在智能化、电动化领域跃升到市场头部水平。

但在当下,比“更中国”更重要的,可能是“立全球”。

我们知道上海车展开幕前,汽车行业所迎接的一系列挑战,让车企们在发布会上的口号都小心谨慎了许多,但另一方面,所有人在谈起这种变化时,又都认为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良性竞争是一件好事。

大多数人都明白,即便热搜和流量再疯狂,造车的一些基本原则也未曾改变,但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坚守这种原则在现实中也并非易事。

丰田则不同。

李晖在发布会上讲,丰田汽车社长佐藤恒治此前曾对他说,中国在智能化、电动化方面处于领先的位置,如果我们的产品能够受到中国消费者的喜爱,那也一定能够获得全球市场的青睐。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

一方面,中国的智能化、电动化技术可以赋能丰田,制造出更出色的智电产品,同时这种技术的吸纳、学习,也可以帮助丰田在全球市场获得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另一方面,丰田的中国标准也是全球标准,丰田并不会因为追求速度和价格竞争力,而牺牲产品的安全、品质、可靠性,这是丰田一直引以为傲的DNA,无论在中国还是全球。

可以说,丰田的智电朋友圈不仅范围广,而且质量高。这也是丰田为何敢喊出“立全球 更中国”的战略的更深层原因。

“挤不进去”的铂智7背后,是丰田“反向合资”的发力-有驾

Best in Town,量产幸福

其实“智能化”的体现,不仅仅是更安全、好用的智能驾驶辅助和更“懂你”的座舱交互,智能或许还意味着让更多人享受到移动出行的幸福和乐趣。

比如这几年在丰田的车展展台上,我们总能看到福祉车和铂智4X Robotaxi,前者是产品不断的丰富、服务不断的拓展,让那些原本很难有机会走出家门的人拥有了享受移动出行的权利,而后者是让移动出行变得更加舒适、便捷,也变得拥有更多想象空间。

“挤不进去”的铂智7背后,是丰田“反向合资”的发力-有驾

这或许是在智电时代,丰田“量产幸福”的更深层价值。“Mobility for All”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刻在丰田DNA里的行动。

李晖说:“无论过去还是未来,我们都将一如既往地与中国合作伙伴携手,为中国社会做出贡献,为了中国消费者展露出发自内心的微笑而全力以赴,也希望获得大家由衷地认可,觉得‘有丰田,真好’。为了这个理想,我们今后会为了实现‘Best in Town’而持续地努力。”

这是丰田一直所追求的,也是丰田为何成为丰田的原因。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