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现在的汽车市场,那可真是日新月异,新牌子、新技术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
可就在我们追逐着各种新能源、智能驾驶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偶尔回过头想一想,那些曾经开遍大街小巷,甚至可能是咱们自己家里第一台车的汽车品牌,怎么好像都悄无声息地不见了?
它们当年也曾风光无限,为什么会突然就消失了呢?
这背后其实是一部部浓缩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阵痛和市场残酷竞争的现实大戏。
咱们先从几个大家印象特别深的品牌聊起,它们的成功和失败都极具代表性。
比如众泰汽车,很多人一听这名字,嘴角可能就会露出一丝玩味的笑容。
没错,就是那个被网友戏称为“皮尺部”的品牌。
当年,众泰靠着模仿豪车外观的设计,迅速在市场上杀出了一条血路。
特别是那款酷似保时捷Macan的众泰SR9,让许多预算有限的年轻人用十万不到的价格,体验了一把“豪车梦”。
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在初期确实吸引了大量眼球和订单,销量一度非常可观。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汽车毕竟不是一个只看外表的商品。
车主们很快就发现,这些车除了壳子像,里面的技术、做工和质量都差得远。
各种小毛病不断,甚至出现了像断轴这样的严重安全隐患,2018年被央视晚会点名批评后,品牌形象彻底崩塌。
当消费者的新鲜感过去,留下的只有“山寨”、“质量差”的坏名声,没有核心技术的众泰,就像一座地基不稳的大楼,倒塌只是时间问题。
和众泰有点类似的还有华泰汽车。
其实华泰起步非常早,眼光也相当毒辣。
早在2000年就成立了,并且很早就瞄准了SUV这块大蛋糕,2009年甚至就把新能源汽车列为发展核心,这在当时绝对是具有前瞻性的。
可惜的是,它手握一副好牌,却没有打好。
在发展的黄金时期,华泰没有选择沉下心来搞技术研发,反而也走上了模仿抄袭的捷径,白白浪费了宝贵的先发优势。
当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长城、吉利这些踏实搞研发的对手都成长起来之后,华泰才发现自己已经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了,最终只能落得个全线停产的下场,实在令人惋惜。
除了这些靠“小聪明”起家的品牌,还有一些曾经承载着国民记忆的“老字号”,它们的离去更让人唏嘘。
说到天津一汽夏利,那可是几代人的回忆。
在那个汽车尚未普及的年代,一辆红色的夏利轿车,是无数家庭梦寐以求的“三大件”之一。
它不仅是中国第一个产量突破百万辆的民族轿车品牌,甚至还开创了中国轿车出口美国的先河,这是何等的荣耀。
然而,时代在变,中国人的钱包越来越鼓,消费观念也在升级,大家不再满足于“能开就行”,开始追求更大的空间、更舒适的驾乘体验和更丰富的配置。
可夏利却似乎一直沉浸在过去的辉煌里,没能跟上市场的步伐,品牌形象逐渐固化为“廉价”、“落后”的代名词。
最终,在连续多年巨额亏损超过80亿元之后,这个曾经的国民神车,也只能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同样让人怀念的还有哈飞和昌河汽车。
它们曾是微型车领域的绝对霸主,旗下的“松花江”面包车、“北斗星”小车,凭借着皮实耐用和经济实惠的特点,成为无数小商户创业致富的好帮手,遍布中国的城乡角落。
但它们的命运也和日本铃木深度捆绑。
成也铃木,败也铃木。
当铃木在中国市场因为战略失误而节节败退时,严重依赖其技术的哈飞和昌河也失去了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自身研发能力不足,又错过了转型升级的最佳时机,最终一个被并入长安集团,一个在合资伙伴离去后苦苦挣扎,昔日的辉光早已不在。
当然,还有一些品牌的消失,更像是一出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悲剧。
观致汽车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它是奇瑞当年为了冲击高端市场,倾注了全部心血打造的品牌。
从诞生之初,观致就对标欧洲标准,请来了世界顶尖的设计师和工程师,造出来的车无论是设计、安全还是品质,都备受业界好评,在国际上拿奖拿到手软。
可问题是,它的产品叫好不叫座。
比如它的第一款车观致3,定价直接看齐大众速腾、丰田卡罗拉这些主流合资车。
这就让当时的中国消费者犯了难:我花同样的钱,为什么不买一个大家熟知、有口皆碑的合资品牌,而去选择一个从未听过的国产新品牌呢?
这种品牌力与定价之间的巨大鸿沟,让观致从一开始就陷入了销量困境。
尽管后来被宝能集团接手,但也没能扭转乾坤,最终这个被寄予厚望的“优等生”,还是没能在中国市场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众多消失的品牌中,还有一些合资品牌的退场,则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市场的独特性和外国巨头的“水土不服”。
日本铃木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
它曾经凭借奥拓、雨燕等小型车在中国市场封神,以“省油耐用”闻名。
但在2010年之后,中国汽车消费市场掀起了SUV和中大型轿车的浪潮,铃木却固执地认为中国消费者只喜欢小型车,拒绝为中国市场开发更大的车型。
这种傲慢与偏见,让它完美地错过了中国车市最蓬勃发展的十年,市场份额被迅速蚕食,最终只能以象征性的1元钱价格转让合资公司股权,灰溜溜地退出了中国市场。
与此类似的还有法国的雷诺、意大利的菲亚特,它们都曾有过高光时刻,但最终都因为产品设计不符合国人审美、市场定位模糊、技术更新缓慢等原因,没能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站稳脚跟。
回看这些品牌的兴衰史,我们不难发现,市场的淘汰法则虽然残酷,但却无比公平。
无论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无论是曾经的王者还是后起之秀,一旦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能真正理解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就必然会被市场所抛弃。
那些靠模仿抄袭走捷径的,最终会因为没有核心竞争力而被淘汰;那些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最终会被日新月异的市场所淹没;那些空有理想、不接地气的,最终也会因为脱离群众而失败。
这些消失的品牌,就像一面面镜子,照出了中国汽车市场从野蛮生长到高质量发展的变迁之路,也为今天仍在牌桌上的玩家们敲响了警钟: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只有真正把技术创新刻在骨子里,把用户需求放在心尖上,才能行稳致远,不被时代的大潮所吞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