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件关于汽车保养的事情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让许多有车的朋友心里都咯噔了一下。
事情是这样的,南京有位宝马车主,把车开到一家挂着“京东养车”招牌的加盟店去做保养,换了店家推荐的所谓“高端全合成机油”。
本来以为大品牌嘛,靠谱,结果车开出去才跑了800公里,发动机就突然“罢工”了,直接抱死报废。
到专业的维修厂一问,修理费要12万。
这可不是个小数目,一辆不错的家用车钱就这么没了。
这事一出来,大家就炸开锅了,很多人都在想,京东这么大的平台,怎么旗下的店还会出这种问题?
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个事,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我们普通车主又该怎么保护自己。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概念,我们平时在街上看到的“京东养车”店,和我们在京东网站上买东西的那个“京东自营”,关系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紧密。
这些线下门店,绝大多数都是加盟店。
说白了,就是一些原本自己开汽修店的老板,花了钱加盟了京东这个品牌,挂上了京东的牌子,用上了京东的系统。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品牌扩张快,能迅速占领市场,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总部品控和监管的难度非常大。
有行业内的人透露,这类加盟店在整个体系里占了七成以上,很多就是以前的夫妻老婆店换了个门头。
而总部对这些门店的机油品质抽检率,据说连15%都不到。
这就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监管漏洞。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8月份的一份通报里,就点名了京东养车加盟店,说它的投诉量排在前几名,消费者投诉最多的问题,就是“以次充好”。
这说明,南京这位宝马车主的遭遇,可能真的不是个例。
那么,这些加盟店为什么要冒着砸招牌的风险,用有问题的机油呢?
答案很简单,就是为了更高的利润。
我们来算一笔账就清楚了。
一桶4升装的正品名牌全合成机油,比如美孚0W-40,官方给加盟店的进货价大概在280块钱左右。
而同样包装,看起来一模一样的假机油,或者说是来源不明的“水货”,进货价可能只要140块。
这中间就产生了一倍的利润差。
更厉害的是,现在的假货做得非常逼真,连包装上的防伪二维码都能扫。
你用手机一扫,真的会跳出来一个页面,看起来跟官方的一模一样。
但猫腻就在于,这个页面的服务器可能是在国外的,而且过个一天半天就自动关闭了,让你想回头再查都找不到证据。
这多出来的140块钱差价,往往是门店和负责给他们供货的区域经理对半分。
区域经理有动力去推销这种假货,门店也乐于使用,因为能赚更多钱。
至于总部,他们的考核重点往往是看门店的营业额高不高,而不是用户的口碑好不好。
只要流水上去了,对于一些擦边球的行为,可能也就默许了。
这样一来,一条围绕假机油的黑色利益链就形成了,而最终为这一切买单的,就是我们这些信任大品牌的车主。
当车主把车开进店里,一套精心设计的流程就开始了。
技师会当着你的面拿出机油桶,让你确认。
但在换油的过程中,他可能会用手机录像,但镜头只会对着桶身,巧妙地避开最关键的桶盖防伪码。
等你结账的时候,你会发现单子上写的不是具体的机油品牌型号,而是笼统地写成一项“增值服务”,收你个几百块。
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让账目模糊,让你将来没法凭单据去追究,另一方面,这种“高毛利项目”在总部的系统里数据也好看。
等到你把车开走,发动机里的“毒药”就开始发作了。
根据德国一家权威检测机构的报告,市面上很多标榜“高端全合成”的机油,其实连最基本的标准都达不到,粘度也不合格。
用大白话说,就是这种机油冬天的时候太稀,起不到保护作用,夏天的时候又太稠,流动不起来,发动机的负担特别大。
长期下来,发动机内部的精密零件就会严重磨损,最后导致报废。
等你发现问题回去找店家理论时,他们会说油已经用了,没法检测了;你找总部,总部会说加盟店是独立运营的,他们管不了;你打消费者热线,也只能是登记排队。
一圈皮球踢下来,车主往往只能自己先掏钱修车,陷入维权困境。
面对这样的情况,难道我们就束手无策了吗?
也不是。
好消息是,国家已经开始重拳整治了。
交通运输部正在制定新的行业规范,未来要求所有的机油、刹车片这些关键配件,都必须录入一个电子追溯系统,每一件产品都有自己的“身份证”,从出厂到使用,全程可查,记录还要保留180天。
这样一来,谁给你换的油,是什么批次的,系统里一清二楚,再想耍赖就难了。
同时,市场监管总局也已经开始了专项整治行动,重点就是打击供应链源头的造假问题。
这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是一次刮骨疗毒,虽然短期内可能还会有阵痛,但长期来看,绝对是好事。
在法规完全落地之前,我们作为普通消费者,更要学会自己保护自己。
不能再抱着“大品牌就一定没问题”的想法,而是要把每次保养都当成一次需要留存证据的“科学实验”。
比如,在保养前,可以先观察一下这家店,看看墙上有没有厂家直接供货的授权牌,有没有主流汽车品牌的认证,这些店被抽查的概率会高一些。
保养过程中,一定要亲自监督,用自己的手机录下完整视频,要特写拍清楚机油桶盖上的防伪码,拍下技师打开桶盖倒出机油的全过程,并且当场用官方的App或者小程序扫描防伪码进行验证。
结账时,一定要让店家在结算单上写清楚机油的品牌、型号、粘度和执行标准,少一个字都不要签字。
如果店家不配合,可以直接通过12315的手机App进行投诉。
保养结束后,还有一个小技巧,可以找个干净的瓶子,让技师给你留一点这次加的机油作为样品,封好口放在后备箱。
万一以后车子真的出了问题,这瓶油就是最直接的证据。
保护自己的权益,有时候真的就靠这些看似麻烦的细节。
毕竟,发动机坏一次的代价太大了,花几十秒做好这些准备,远比事后花十几万修车和漫长的维权要划算得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