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里的一条大新闻让很多人都挺关注,那就是咱们国内新能源车的领头羊比亚迪,宣布了一次规模不小的召回,总共超过十一万辆车。
这消息一出来,网上立马就热闹起来了,毕竟比亚迪现在是家喻户晓的品牌,销量一直遥遥领先。
这么一个大厂突然搞召回,涉及的还是唐和元Pro这两款卖得相当不错的车型,自然让不少车主和准备买车的朋友心里犯嘀咕:这车到底还能不能放心开?
是比亚迪质量出问题了,还是另有隐情?
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事儿的来龙去脉。
这次召回涉及两大主角,一个是老款的插电混动车型唐DM,另一个是纯电动的小型SUV元Pro。
咱们先说老款的唐DM,具体是2015年3月到2017年7月之间生产的那批车,总共有四万多辆。
问题出在一个叫“驱动电机控制器”的零件上。
这个名字听着挺专业,说白了,它就像是车辆电能系统的一个“调度员”,负责管理和控制电机的能量输出和回收。
按照官方的说法,是因为当时采购的部分电子元件选得不太合适,导致这个“调度员”的软件程序存在一点逻辑缺陷。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车辆需要把多余的电能安全地释放掉,比如通过发热来降温,但这个程序可能会偷懒,不执行或者执行不到位。
这就好比一个高压锅,泄压阀要是失灵了,里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后果可想而知。
对车来说,极端情况下,这股没地方去的能量可能会把电路板烧坏,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车辆在纯电模式下突然失去动力,车子直接在路上“趴窝”。
这要是在市区里还好,要是在高速公路上,那可就太危险了。
所以,比亚迪给出的解决办法是,让这批车主回4S店,免费升级一套新的软件系统。
新的软件改变了能量释放的方式,用更主动、更可靠的“电机泄放”来替代原来的方式,相当于给这个“调度员”换了个更聪明、更靠谱的大脑,从根源上把这个安全隐患给堵上了。
再来看另一款车,元Pro纯电动车。
它涉及的范围更广,从2021年2月到2022年8月生产的车辆都在内,总数达到了七万多辆。
它的问题听起来更像是个做工上的小疏忽,但后果可不小。
它的动力电池包,也就是电动车最核心、最金贵的那个“大电池”,底下的密封垫圈在安装的时候可能存在位置偏差,说白了就是没完全对齐、没压实。
这就导致电池包的密封性打了折扣。
平时在干燥的路面上开可能感觉不出来,可一旦遇到下大雨,或者需要开车经过积水路段,水就可能顺着这个密封不严的缝隙渗进电池包里。
咱们都知道,电最怕的就是水。
电池包一旦进水,首先会影响它的绝缘性能,车子可能会报故障,限制输出功率,让你感觉车子开起来没劲,关键时刻掉链子。
更严重的是,水是导体,可能会引起电池内部短路,这可是天大的安全隐患。
所以,比亚迪的处理方案也很直接:请车主回店,由4S店免费为电池包加注一圈专用的密封胶,相当于在原来密封圈的基础上,再给电池穿上一层结结实实的“防水衣”,彻底杜绝进水的可能。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想,这么大的事,是比亚迪自己主动发现问题,然后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召回的吗?
从官方发布的公告来看,事情的关键在于,这次召回是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启动缺陷调查之后开展的。
这句话非常重要,它告诉我们,是国家的监管部门先介入了。
这通常意味着,监管部门可能收到了相当数量的车主投诉或者相关问题的报告,认为这些问题可能构成产品缺陷,于是启动了正式的调查程序。
在监管部门的调查和监督下,企业最终确认了问题的存在并依法实施召回。
这恰恰说明咱们国家的汽车市场越来越规范了,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体系也越来越健全。
它不再是企业自己说了算的时代,有国家力量作为我们普通消费者的后盾,去监督企业履行责任。
比亚迪这次按照规定流程备案、公告、实施召回,正是在这套成熟的监管体系下,一个企业必须履行的义务。
从这个角度看,这不仅是比亚迪一家的事,更是我们国家汽车行业监管进步的一个体现,对所有消费者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当然,一听到“召回”这两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这车质量不行”、“国产车还是不靠谱”。
这种担忧完全可以理解。
但是,咱们不妨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
首先,在国际上,汽车召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无论是德国的大众、日本的丰田,还是美国的通用、福特,这些百年老店,都经历过数百万辆甚至上千万辆规模的召回,原因也是五花八门。
汽车是一个由成千上万个精密零件组成的复杂工业品,尤其是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新能源汽车领域,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在漫长的使用周期中暴露出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几乎是难以完全避免的。
所以,评价一个车企的好坏,不应该只看它是否会出问题,更重要的是看它在问题出现后,是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
是遮遮掩掩、推卸责任,还是敢于承认、积极补救。
从这一点来说,比亚迪这次虽然是在监管介入后才行动,但其解决方案还算干脆、彻底,并且全部免费,至少展现了解决问题的诚意。
其次,这次召回,对整个国产新能源车行业来说,更像是一次“体检”和“打预防针”。
过去的十几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飞速发展,现在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但在这种高速奔跑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些环节因为追求速度而忽略了最基础的质量把控。
这次暴露出的问题,一个是早期供应链的元器件选型,一个是生产线上的装配工艺,这都是汽车制造业最根本的环节。
这次大规模召回,无疑给比亚迪自己,也给所有其他国产车企敲响了警钟:在冲刺销量、比拼智能化的同时,千万不能忘了造车的“本分”——安全和可靠。
只有把地基打牢了,楼才能盖得更高、更稳。
通过这样一次次的“刮骨疗毒”,整个行业才能不断发现问题、修正问题,从而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所以,从长远来看,一次公开透明的召回,远比把问题捂着藏着,要对行业的健康发展更有利。
这件事也给咱们所有车主提了个醒,平时开车多留个心,关注车辆状态和厂商信息,有召回通知就及时处理,毕竟,行车安全大于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