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乐道汽车闹了个不大不小的风波。一个员工在朋友圈发了句“乐道又卖爆了”,还扬言要在5月的销量榜上见。就这么一句话,直接让乐道的领导班子出面撇清、批评。这件事乍听起来挺戏剧化,但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真正触发大家讨论的还是乐道的销量数据。近半年,乐道L60的销量看着还真有点“吓人”:2024年12月卖了10528辆,接近拼命冲销量的燃油车企的水平了。2025年3月虽然回落,但也有4820辆。半年总销量3.47万辆,听起来确实挺能打——尤其是对一个只有一款车型的新品牌来说。
但问题来了,这数据真有那么“爆”?还是有点虚假繁荣?或者说,这种销量表现背后,有没有藏着汽车行业特有的“结构性陷阱”?我们一件件拆开说。
先看销量本身。乍看是个好消息,但对比下时间线和节奏,就能发现一些不太寻常的地方。乐道L60上市没多久,12月销量突然翻倍,直接从5000多辆冲到过万。然后到了1月,销量又掉回不到6000辆。这个波动太剧烈了。正常来说,一个新车的销量曲线应该是缓慢爬坡,要么逐步稳定在一个区间,要么因为市场饱和慢慢下滑。但乐道这走势有点像“一次性释放”——要么是提前积压的订单,要么是通过一些市场手段硬拉上去的。这种情况其实行业里并不少见,尤其是电动车新势力。为了抢占市场心理,很多品牌会在短期内集中交付,制造销量“冲高”的效果。看着很漂亮,但它对一个品牌的长期健康发展可能并没有太多实际拉动。
再往下看,就得谈钱了。造车是个极其烧钱的行当,尤其是新能源车企。乐道汽车背后是蔚来,资金和技术应该不算差,但L60目前的定价策略和销量结构会不会影响收入表现,这很值得深挖。从L60的配置看,它主打高续航、高性能的卖点,这些都是成本大头,尤其是电池。磷酸铁锂电池、85kWh大容量,这些都是高昂的投入。再加上乐道品牌本身还在起步阶段,市场定价也得相对保守,不可能定太高。不出意外的话,它每卖一辆车的毛利率都不会太乐观。甚至有可能是负值。也就是说,乐道的销售表现虽然看着风光,但在财务层面,它可能正在亏损——而且亏得不轻。
那为什么会这样?这就得看汽车行业里一个非常典型的现象:战略性亏损。几乎所有的新造车势力都经历过这个阶段。为了铺开市场、打响品牌,前期投入的资金主要砸在研发、供应链和新车推广上,短期内的利润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更极端一点的情况,还会出现“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尴尬局面。比如前几年蔚来自己也经历过,卖车亏钱,靠不断融资续命。乐道显然走的是同样的路子,销量看着不错,但这可能是用巨大的成本堆出来的。
那这是不是行业惯性?是的,也是。新能源车企的账都不好看,但传统燃油车企其实也没好到哪去,只不过它们亏的不是销量,而是转型成本。燃油车企正在大规模投入新能源研发。比如大众、丰田这些“大象”,每年都在电池技术、智能化上砸数百亿欧元,账面利润被拖得很难看。还有一种情况是账期问题。车企的资金回笼速度一般不快,因为涉及的供应链账期比较长。卖出去的车不代表马上能变现利润,很多时候是拖延几个月甚至一年才能在财报里反映出来。所以无论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短期亏损都算一种行业常态。乐道没跳出这个圈子,但也没比别人更离谱。
那问题就回到乐道自己身上了。它到底是在乱花钱,还是抓机会?从目前的动作来看,乐道似乎更偏向前者。品牌定位有点不明确——车定价不低,但市场宣传又让人感觉它在往性价比路线靠。这个“夹心”策略风险很高,要么两边都没讨好,要么被更成熟的竞品挤压。再加上只有一款车型在售,产品线太单一,覆盖不了更多细分市场。这种打法短期内可能为销量冲高,但长期来看,它的品牌抗风险能力会非常弱。简单说就是,抓机会的姿态应该更明确,花钱不能乱。
那乐道的未来会怎么样呢?其实没那么悲观。沈斐接任后,似乎有意整顿团队的浮躁风气。这点从他批评员工立Flag就能看出来。更踏实的领导风格有助于乐道把注意力放回产品和用户,不至于迷失在数字游戏里。再往大了看,蔚来作为母公司,资源和经验都比较成熟。乐道短期内可能亏损,但它还有时间调整。关键是下一步怎么走:扩产品线、明确定位、优化成本,这些才是决定它能不能活下去的核心。
所以总结一下,这事看着吓人,但拆开来看,其实没那么离谱。新能源车企都在经历类似的阶段,先亏损再调整布局,这基本是行业惯性。乐道的问题在于,它的市场策略还需要更精准,不能光靠销量制造声量。要紧盯的,不是表面的数字,而是它接下来能不能走稳能走远。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