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高层的变动,悄无声息地在保时捷的官网上落下帷幕。
迈克尔·莱特斯,这位新任的掌舵者,将从2026年伊始,接过保时捷的指挥棒。
而奥博穆·布鲁姆,这位曾经一人分饰两角的“双重CEO”,则将回归大众集团的核心,继续他的征程。
这消息一出,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投资者们为什么如此紧张?
原因很简单,保时捷近期的销售数据,简直可以用“惨淡”来形容。
当奥博穆·布鲁姆身兼大众集团和保时捷两职时,今年5月,业绩的下滑像潮水般涌来。
这让部分投资者坐不住了,他们开始施压,要求他辞去其中一个职位。
甚至在上个月,大众汽车的工会负责人也公开表态,希望CEO能够放弃这种“一人多职”的领导模式。
这背后,其实和特斯拉股东们对马斯克运营推特时的质疑如出一辙——“双重CEO”的身份,真的可能导致精力分散,无法做到全力以赴。
深入看看保时捷的账本,更能体会到这份压力。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181.6亿欧元,同比下降了6.7%。
更令人心惊的是,净利润同比锐减了67.1%,仅剩10.1亿欧元。
其中,与核心业务——汽车制造相关的利润,更是低至8亿欧元。
面对这样的业绩,保时捷也不得不调低2025年的盈利预期,从之前的5%至7%的利润率区间,下调至最高2%。
这巨大的落差,足以让任何一位管理者寝食难安。
销量下滑的趋势更是清晰可见。
2025年前三个季度,保时捷全球累计销量为212509辆,同比下降了6%。
其中,国内市场的表现尤为令人担忧,同比跌幅高达26%,仅售出32195辆,在全球总销量中的占比降至15%。
就连德国本土市场,也出现了16%的下滑,销量为22492辆。
欧洲其他地区也未能幸免,同比下滑4%。
那么,北美市场为何能逆势增长,达到5%,售出64446辆?
这是否预示着,保时捷的未来增长点,将更多地寄托在海外市场?
“天塌下来,保时捷照样开”,这句话在某些地区似乎得到了印证。
换帅,无疑是保时捷寻求改变的强烈信号。
但在电驱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如何加速转型,让新能源产品更具吸引力,才是真正的考验。
众所周知,售价超过40万人民币的纯电车型,市场接受度普遍不高,这对于保时捷这样的超豪华品牌而言,无疑是一道严峻的挑战。
“千金难买真情,万金难买爱车。”
这句话,或许能道出不少保时捷车主的心声。
他们钟情的,不仅仅是那份源自斯图加特的精湛工艺,更是那份深入骨髓的运动基因和品牌情怀。
当保时捷试图拥抱电动化时,如何在高科技与品牌灵魂之间找到平衡点,就成了一个极其棘手的问题。
笔者的经验告诉我,在转型过程中,最难的往往不是技术难题,而是如何留住那些最忠实的拥趸。
对于保时捷而言,这意味着在引入更多电动化技术的同时,不能丢弃那份独特驾驶乐趣的“原味”。
想象一下,当你在赛道上,体验Taycan那令人窒息的加速感时,你是否还会怀念911那充满机械反馈的转向手感?
这种感官上的传承,是保时捷品牌最宝贵的财富。
我们必须认识到,纯电车型的高昂售价,确实限制了其市场渗透率。
当一款车的价格逼近甚至超越了许多人的购车预算时,他们自然会更加审慎。
对于保时捷而言,这不仅仅是价格的问题,更是如何让消费者在支付高昂价格的同时,感受到与之匹配的独特价值。
实践反复证明,一个成功的品牌,需要不断地自我革新,但前提是,不能忘本。
保时捷的“本”,在于其跑车基因,在于其卓越的操控性能,在于那份源自赛道的激情。
在电驱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将这些“本”与“新”完美融合,是新任CEO莱特斯必须攻克的课题。
或许,我们可以从数据中寻找一些线索。
当北美市场成为保时捷的“救命稻草”时,我们不禁要问,北美消费者到底看中了保时捷的什么?
是其强大的品牌号召力,还是其在传统燃油车领域的深厚积淀?
抑或是,他们对保时捷未来在电动化领域的发展,抱有更大的期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句古老的诗句,用在当下保时捷的转型之路上,可谓恰如其分。
未来的保时捷,能否在电驱化的浪潮中,继续书写辉煌的篇章,让我们拭目以待。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家拥有百年历史的汽车巨头,绝不会轻易放弃其对卓越的追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