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新势力销量排行中,零跑突破了6万+,遥遥领先,谁能想到呢?这个数字背后,其实对应的就是零跑要面对的巨大产能压力。我去4S店看过,销售在给我介绍车时,拆解了一下零跑的销量可行性。你知道吗,刚开始我觉得零跑能破6万,跟政策刺激关系大一些,但后来发现,除了政策之外,基本功确实扎实。
他们去年做了很大投入,生产线优化,产能从月2万直冲到现在的年产3到4万辆。其实算算的确不容易—每辆车的生产成本就像炒菜一样,原料加工、装配每天调控得像调味料,稍有不慎就会油腻出错。零跑现在最头疼的,是将产能从模型几乎满员变成稳定流水线。这些,放到一个普通车企,比如我朋友开的那家合资车,可能一两个月就能调个调,但零跑要打通整个流程,从零到一线自动化,这个难度大得很。
讲到这里突然想到个细节——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那个全球车型Lafa5亮相时,我注意到车型配置特别丰富,几乎是把高配配置放到了入门级。为什么?我猜主要因为他们想用性价比打破市场天花板。就像你去超市买菜,都是看便宜又好用,不是只盯着高端。零跑也是这样,将激光雷达配置放到12万级别的C10上,说明他们知道,主流用户关心的不是最高端,而是实用、划算。
你说,配上2023年新政策,换购优惠力度还是挺大的。想象一下,零跑在银十旺季推这些车,销量能么?我觉得,有不少消费者会考虑多一分实在,少一些虚高。零跑也自认,如果想冲击25-30万这个市场,还得升级,但这真是个难题。毕竟,把高端产品线推动上去,需要的研发、设计、供应链都是让人头大—这一块,供应链搏弈就像打牌,牌面要拼得合理,否则成本就会飞涨。
说到供应链,就不得不提到小米。你知道吗,去年9月,小米还在货到门口还没开始生产的状态,交付突破4万台,说实话,怎么说呢,不是偶然。主要原因是,产能终于跟上了。你想,小米SU7和YU7都实现了规模化交付,生产线都很忙,等车时间就像在排队买爆款手机—长得让人抓狂。
但,这个过程可不全是顺风顺水。小米在声量上不得不补课。比如上次有人吐槽召回,10万辆车的问题,虽然只是软件升级,但负面新闻像豆腐渣一样,难以下咽。我的朋友那边说,厂里忙得晕头转向,也知道身正不怕影子斜,只品牌刚起步,出点差错就像点火,要特别小心。
你觉得,小米这种年轻AI互联网公司,未来还能持续火起来吗?我还没想得很清楚,毕竟,产能扩大之后,冲动是魔鬼,控制好质量才是王道。尤其是,像YU7那样,等待时间长达一年,反映出他们虽然追得快,但稳操胜券的能力还要磨一磨。
而榜单上的蔚来和理想,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多品牌战略在逐步显现效果。比如蔚来的乐道和萤火虫,就像我们下棋,布局越来越多元,覆盖从10万到40万的整个区间。
去年蔚来通过换代升级,销量瞬时飙升,但提醒一下,乐道品牌面对市场竞争,有时候冲量冲得太急,环比出现下滑。它就像一个快跑的跑者,感觉还能坚持,但如果没有持续的产品力支撑,还是容易跑偏。另一方面,蔚来的乘用车也在不断多样化,我记得他们推出的全新ES8,成交量翻倍,说明一定程度上,消费者还是喜欢产品线多元、服务多到位的品牌。
回到理想,虽然9月销量26000多,环比还增长,但同比去年下滑了37%。我心里盘算,刚开始理想的定位,还挺清晰,主打量产拉动市场,但随着新车型不断推出,原有车型的光环逐渐被稀释。尤其是L6,老旧,缺乏竞争力,销量自然就下滑了。
无论是这几家新造车,还是传统车企转型,都在一个叫市场分化的空间里厮杀。技术不断迭代,快到让人眼花缭乱:比如800V快充,已经在中高端车型上普及了,低端也开始模仿。
你有没有想过,到了2025年,谁还能站在真正赢家的位置?我猜,可能还是那些能火速控制成本、用技术做差异化,同时还能通过多品牌、多产品线掩盖市场的全能手。
毕竟,这个行业的变化,比我预想的快。细分市场越来越深,蓝海变红海,门槛不断拉高。不知道你怎么看?下一步,新车型上市,配备增程技术,或许会成为标配,甚至逐步替代纯电。
(这段先按下不表)但车的内在价值,其实还是要回归到,就像调味料一样,家庭用车,心理接受的口感和实用性才是硬道理。你会不会也在期待,下一辆能让你觉得放心的车,到底什么时候能出现?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