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在路上跑,感觉日系车的日子越来越难熬了。去年我在车展看到一台日产GT-R,车身蓝得像深海一样,那种光泽度让我一眼就记住了。可是去年年底,厂方突然发出通知,说GT-R要退市了。临走前,销售的小哥还敬业地抬头笑着问:你觉得还能等到下一次回归吗?我笑着摇摇头,心里其实一点都不相信。毕竟,GT-R的传承和神话,像是被插在了时代的弯道里,难再复原。
我估算了一下数据。日产在全球SUV和经济型车上的利润微妙,体感上可能只有10%的毛利空间,最精算的时候,可能那辆车的利润只有几万日元。至于其他的高端性能车,也有点未知数——我记得有个朋友一直觉得GT-R卖得主要靠金主爸爸的心血,除了颜值,技术差异其实"不算太大"(这段先按下不表),但偏偏为了那份神话,价格能飙到450万日元以上。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GT-R的退市,深层原因不是性能变差,反而是日系传统研发那套用料和工艺,遇到转电的急潮,似乎变得跟不上了。日系的核心优势,是稳妥,和那些追求燃油效率或者智能调教的中国新势力比起来,还是有点差距的。这差距到底有多大?可以量化成?估摸着燃油车的盈利能力已被逐渐蚀蚀,大多都在挣软利润——比如服务、金融及按揭。我们不妨想象,一个人开油车,要花多少钱在油费、养护、税费上?估算每公里燃料和养护成本大概0.3元(体感/估算),要承担的金融成本可能还要加上。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图,日产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在2021年还在稳定增长,后来就开始逐年下滑。别看日产内外重组动作不断,但在中国市场,似乎卖的不是技术,是记忆——我的意思是,消费者对日产GT-R那种速度与激情的记忆太深了,可惜,中国门槛太高,想再来一台实在难。
那你知道,为什么日本车在中国市场吃瘪?除了韧性不足外,我觉得,研发的那套稳妥策略,在智能化越发激烈的今天,已经变成钝刀。比如说,智能座舱的体验,真不能用日系传统的思维去泡沫工艺。一套硬件能用十几年,在新能源变革面前,变成了硬伤。我就曾看过一份报告,说明日产在电池方面投资慢了一拍——你说,这会不会影响未来?那别的中国品牌拼命跑量时,日产还仍然在老路上磨刀。
说到这我又想到,国产品牌这几年的崛起,真是惊喜。比亚迪去年光在国内就卖了37万辆左右,海外更是暴涨了146.4%,这是我印象中的稳步上升了吧。零跑、理想、小米……他们的逆袭让我有点心动。尤其是零跑,去年推出的C10,短短几个月,销量就破了15万辆,还不算营收高点。你曾经问我:技术是不是越用越成熟?我觉得,技术没那么绝对,但用料和品质才是真杀手。零跑的车,整车调校明显用心。而且,你他们自己设计的电池包和电机,效率比很多传统车企还要高。
我也会有点怀疑:是不是,我们一直低估了技术堆砌的价值?还是说,消费者已经变了——不会再为了那份传统技术买单。像奔驰、奥迪都开始跟华为合作,试图用软件定义汽车,其实也是叫醒传统豪华的方式。毕竟,谁都清楚,未来的市场,硬件再好,不如软件聪明。
对了,你有没有想过:中国品牌这样崛起,是因为真技术突破?还是说,只是市场差异逐渐拉大?我也不知道,反正今天的趋势,更像是在技术堆砌之外,出现了一批会用数据讲故事的公司――华为的技术堆叠、比亚迪的刀片电池。
我刚才还想了个问题:谁会成为行业真正的主导者?会不会是真正能把家用车变成移动生活空间的那些?那种没有豪华标志,但每次坐进去都觉得这个车就是为我定制的车子,会不会才是王者?毕竟,每天的上下班途中,看到那么多平凡的车,心里其实在期待着一场改变。
讲真,传统燃油车的三大件技术,现在突然变得平凡。智能化、纯电、自动驾驶,像一道海浪,把很多人推到边缘。我总觉得,这场变革,不只是厂家努力,更像是一场生活转型。比如说,那个熟悉的销售小哥曾经说: 老王,这车还挺稳的,就是感觉身边人都不买了。你说,这句话,究竟代表了什么?是惯的固守,还是变革的无声抗议?我自己也混杂着迷茫与期待。
不如,这样吧,你会不会觉得,又或者在你心中,这场行业大迁徙会向哪个方向走?这辆车,停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心里会不会默默期待着,下一辆,就该是谁的天下?或者,这速度之神是不是还在别的地方等我去发现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