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平时严肃的技术派企业家突然哽咽着说“我只有一家企业,就是比亚迪……我们绝不拉踩别人”,手机屏幕瞬间被弹幕淹没。 说实话,那一刻我愣住了在车企高管动不动就阴阳怪气、发布会上直接贴竞对参数“吊打”同行的今天,居然还有龙头企业坚守这种“笨功夫”?
更让我吃惊的是网友扒出的真相:问界用着比亚迪的线束,小米汽车的电控系统流着比亚迪的血,就连长城旗下部分车型的雾灯总成也印着BYD的logo。 好家伙,原来比亚迪一边和友商在整车市场拼得你死我活,一边偷偷给竞争对手供应零部件! 这哪是车圈修罗场,分明是“打是亲骂是爱”的大型商业伦理剧。
但最狠的还是比亚迪的法务部。 去年12月起诉自媒体“徐里里Xll”索赔500万,今年4月又把“智能EVO”告上法庭索赔200万。 你能想象吗? 当别家公关部忙着写怼友商的文案时,比亚迪法务部在批量公证黑公关的侵权证据。 品牌总经理李云飞说得更直接:“一个礼拜五天都在黑比亚迪? 不能忍! ”
比亚迪的发布会我参加过不少次
最深的印象不是技术多炫,而是他们高管总把“不拉踩”当口头禅。 去年发布兆瓦级闪充技术时,充电速度明明能碾压全场,PPT上却把竞品名称全打码,只留参数对比。 现场有记者起哄让点评友商超充方案,研发负责人摆摆手:“我们的战场在实验室,不在别人的发布会上。 ”
这种克制背后藏着双线作战的智慧。 你看比亚迪2025年的账本:研发投入542亿,比403亿的净利润还高出百亿。 钱烧在哪了? 光是e平台3.0的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就啃了三年才解决密封胶精度问题。 总装车间老师傅说过个细节:海豹车型的前机盖棱线为达到渐变设计,团队把喷涂烘烤工艺改了十几版,最后靠双支撑结构才保住造型美感。 用他的话说:“发布会连技术都讲不完,哪有空讲友商? ”
但沉默不等于好欺负
比亚迪法务部的举报奖金池从100万涨到500万,两年告了20多个黑账号。 有个叫“龙猪-集车”的自媒体,长期发比亚迪排放违规内容,最后法院判赔201.87万。 有意思的是,被告背后某家厂商的座上宾身份也被扒了出来。 李云飞在内部会议上放话:“谁搞小动作,法律函比公关稿跑得快。 ”
这种硬气来自供应链的底气。 长沙比亚迪工厂的机械臂每天产出不止整车,还有要供给友商的刀片电池模组。 车间主任说过个趣事:某竞品车企的质检员来验货,看到电池包上的BYD标志表情复杂,最后憋出一句“你们电池确实比某韩国品牌稳定”。 像极了《潜伏》里谢若林的台词:“你打死我,咱俩还能做生意,只要价格公道…”
工程师文化成了最佳护城河
在比亚迪深圳总部,“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的标语贴满走廊。 11个研究院里10万名工程师的KPI,不是写怼友商的通稿,而是攻克像CTB技术这样的难题。 韩义忠经理提到个细节:海豹的电池包底层涂胶密封处理耗时半年,工程师们睡车间记录3000次数据,才让防水性能提升70%。 这种执着甚至传染了合作伙伴宁乡电池基地的施工队曾用13天平整70万立方米土地,比原计划提前40天投产。
王传福有句糙理不糙的话:“我们像养鱼,市场要时从池子里捞一条。 ”从刀片电池到DM-i混动,这些技术确实是提前十年撒下的鱼苗。 2009年全行业押注燃油车时,比亚迪在长沙投产首款电动大巴K9,头四年只卖出60辆,被嘲笑“烧钱赚吆喝”。 但坚持到2023年,K9已占欧美电动巴士半壁江山。 巴菲特当年剪彩时说的“技术能造福世界”,如今看来像句神预言。
不拉踩的底线反而打开了出海空间
在英国,比亚迪海豹车型靠欧盟认证拿下出租车订单;在泰国,4S店摆的样车被拆解研究,当地媒体说“中国车成了教科书”。 亚太区销售总经理刘学亮总结得精准:“为这两三年,我们默默努力了20年。 ”最讽刺的是,当国内某些车企还在举报对方排放超标时,比亚迪的电动大巴已开进伦敦机场欧洲客户说他们更关心电池能否在零下20度启动,而不是友商互撕的八卦。
回头看王传福的哽咽,或许正是工程师派对短视竞争的疲惫。 有供应商透露,比亚迪内部培训明令禁止“踩友商话术”,违者扣奖金。 这种自律反而赢得意外回报:某新势力造车急缺IGBT芯片时,比亚迪连夜调货支援。 对方CEO后来感慨:“他们本可以卡我们脖子谈条件。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