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欧洲建厂,大众降本升级,关税政策反成助力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汽车市场跟过山车一样刺激?过去一说到买车,欧洲甚至世界范围内很多人第一想到的就是大众这种“老牌子”。质量有保障、开着有面子、维修方便。不过今天,这一切似乎都在变。比亚迪、蔚来、小鹏这些中国电动车,像新晋网红一样,突然闯进了大舞台,一边炫技一边打价格,搅得欧洲车商心头发慌。

为什么一个原本高高在上的老大哥大众,突然开始“发狠”了,说要不惜一切代价跟中国车拼?它到底在怕什么?

其实,答案很清楚。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发现,电动车也能造得有科技感、有颜值,关键是还便宜。这就像过去的诺基亚手机,谁能想到某一天会被苹果卷得连喘气都困难?历史总是喜欢重复,轮到大众们头疼了。

我们细看,这场厮杀其实挺有看头:一边是德国的老传统,讲究工艺、注重品牌、服务网络健全,靠着几十年勤劳换来的声誉霸住市场;一边是中国的新势力,技术突飞猛进,比亚迪能做到五分钟快充能跑470公里,用的用电池、电控和智能领域都是新一代的。而且中国车企还学得快,政策适应得也快,就硬生生在欧洲啃下一大块蛋糕。

换句话说,大众能怎么干?只有两招:一是赶紧降成本,二是赶紧升级技术。但是你说靠降价就能干过中国企业,心里十有八九是没底的。中国的新能源车连供应链都铺满全球了,本地建厂也在提速,“把工厂开到你家门口”,这成本怎么比?再者,技术差距不是你今天降点价,明天优化点软件就能补上的。大众的电动车平台早就是老故事,用的是前几年的技术,现在连自家管理层都承认在软硬件、智能化这些地方跟不上节奏。

要真像外头传的那样,大众跟美国车企合作,在中国受挫就去合纵连横、合资降价,那也只是短期权宜之计。就算最后真能把价格打下来,也很难追得上“技术+成本+市场”三管齐下的中国厂商。不仅是大众,其他欧洲老品牌也一样,日子都不好过。你以为只要有政策就能保护自己高枕无忧吗?这个想法其实特别天真。

比亚迪欧洲建厂,大众降本升级,关税政策反成助力-有驾
比亚迪欧洲建厂,大众降本升级,关税政策反成助力-有驾

说到政策,现在欧盟上来就是一记铁锤,给中国生产的纯电动车征45.3%高额关税。想用大棒子打退中国车企?结果发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国人脑子活络,直接主打插混(既能烧油又能充电)车型,这类车还没被卡死在高关税里,于是一年销量猛增三倍多,份额也蹭蹭往上涨。当初的壁垒,一转眼就成了笑话。中国车企进一步选择在欧洲建厂,彻底打破成本劣势,反倒能高效链接本地市场,打造自主的供应网络,是不是有点“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味道?

这里其实有个特别值得全世界反思的问题:当你一味想要通过关税和壁垒守护自己的优势,其实容易逼着对方成长得更快,逼着他们快速把根扎下来。比亚迪等厂子一开,不但生产效率提升,连品牌力都一起做起来,消费者一看,中国车厂本地化了,也没有想象中那么远,反而觉得靠谱。搬石头砸自己脚,这话一点都不夸张。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欧洲客户真就这么快买单?老实说,欧洲人对“新品牌”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年轻一代。德国汽车协会调查,六成德国人考虑买中国车。买来的人更是有八成愿意推荐。这不止说明了中国厂商技术的进步,其实也透露出欧洲人购车观念真的在变。你身边可能也有朋友,因为家门口加油站多、维修方便,最终还是买了大众、奔驰这些老品牌。不过你仔细留心单车讨论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新品牌的科技智能、外形、价格了。

当然,中国电动车的崛起,并不是所有人都乐见。不少老外吐槽,维修网络不健全,充电桩分布不理想,充电桩互不兼容又不方便。可别忘了,欧洲电动车销量逐年上涨,配套基础设施可是大短板。截至目前,欧洲真正能用的充电桩不到90万个,未来梦想数量要翻几倍。这可不是靠哪家企业就能搞定的。这场仗,打到最后,比的不是车本身,而是基础设施和整个生态谁更快完善。谁能把“充电自由”毒瘤拔掉,谁才能真正立在风口浪尖。

面对这种局势,大众只能靠本土优势拼,售后网络、零部件储备、合作伙伴多这些还暂时能锁住一批用户。但别忽略了,“抢新客户”这块,显然是中国企业更有策略。比如比亚迪从硬件到软件全线创新,小鹏汽车帮用户搞定智能驾驶和续航焦虑。德系车虽然有“安全”、“耐用”的老招牌,但电动车时代,这种印象未必能保住铁饭碗。

比亚迪欧洲建厂,大众降本升级,关税政策反成助力-有驾
比亚迪欧洲建厂,大众降本升级,关税政策反成助力-有驾

很多人怀念燃油车时代,那确实是一道坎。燃油车的利润厚,品牌影响力稳。可新时代的新能源车,远不止换了个动力总成那么简单。要说下一个十年里谁最有竞争力,不是谁历史长、积淀厚,而是谁能在智能、成本和全球化三条赛道都通吃。你以为你按下葫芦起了瓢,其实智能汽车拼的是系统进化速度,是生态闭环,是能不能用更快速度让用户变忠粉。

现在大众们声称要“捍卫欧洲主导地位”,喊得口号震天响。一方面是在给自己打气,更大程度上其实是危机感拉满。因为以前“环绕世界”,现在却要在家门口应对新势力。同时,也在逼着自己加快步伐,软件硬件同步追赶、产品全线压价,这种背水一战能不能见效,很难说。

比亚迪欧洲建厂,大众降本升级,关税政策反成助力-有驾
比亚迪欧洲建厂,大众降本升级,关税政策反成助力-有驾
比亚迪欧洲建厂,大众降本升级,关税政策反成助力-有驾
比亚迪欧洲建厂,大众降本升级,关税政策反成助力-有驾

其实真正值得欧洲人、中国人,甚至全球车主反思的,是怎么用好这场合作与竞争的混合赛。一味自夸壁垒、拱手把主动权让出去,怕谁都没好下场。你认真品一品这些年的新技术热潮,无论是电池材料、快充技术、自动驾驶,全都离不开中、欧、日、美产业混合的力量,没有哪家能靠“封闭”干到底。

为什么会出现搬石头砸自己脚?还是思维惯性惹的祸。市场永远在变,技术进步不等人,新品牌、新玩家速度快得让老玩家不适应。你一味指望用政策保护自己,等到发现新玩家已经根深叶茂,那时想挤别人出局早就来不及了。

所以说啊,大众这番“赌命”声明,也许不是凶猛的号角,而是时代的见证。传统车企想要守住大本营,光靠老本肯定不够了。中国企业之所以能厚积薄发,不只是靠价格,更靠的是对趋势变动的敏锐嗅觉,以及学习和适应的速度——有变就变,不抱死以前那一套。

比亚迪欧洲建厂,大众降本升级,关税政策反成助力-有驾
比亚迪欧洲建厂,大众降本升级,关税政策反成助力-有驾
比亚迪欧洲建厂,大众降本升级,关税政策反成助力-有驾

一句话总结:想靠搬石头堵住对手,反而帮他补了技术、练了肌肉,最后才发现自己脚疼。汽车市场啊,就是一场风云变幻的江湖,牛和狼的故事年年讲,只不过主角换了人——谁能一直当牛,谁就能笑到最后。否则,手里的石头可能早晚会砸疼自己的脚。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