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欧洲部门与中国工厂互不配合,客户拎着“临时补丁”上阵——自己买晶圆、自己运到中国封装,业内把这招当成救火工具,本田墨西哥塞拉亚工厂已停产,日产只撑到11月第一周,奔驰在全球找替代
有消息透露,欧洲客户跟安世半导体沟通了一套绕行办法:直接从英国、荷兰、德国的工厂买硅晶圆,自己运到中国,再与安世中国单独签封装合同
这套操作相当于把安世欧洲和安世中国拆成两个独立公司,各自结算,各自交付,先保生产后谈分歧
安世和其母公司暂未回应,但行业里已经有人开始谈,甚至试水,大家的目标很现实——别让产线停
背景并不复杂,棘手在“人为”
今年秋天,荷兰方面冻结了安世在当地的核心资产和知识产权,随后安世(荷兰)在10月下旬宣布停止向安世(中国)供应晶圆
这不是技术难题,是链路被人为掐断
中方随后对部分出口规则做了豁免,美方也按下“50%穿透性规则”的暂停键,但欧洲端口根本问题没解,安世(欧洲)不向安世(中国)发晶圆,产线就卡住
最直观的后果已经落地:本田从10月28日起暂停墨西哥塞拉亚工厂生产,年产约20万台的HR-V对美国市场供给受影响,本田同时调整了美加工厂产量
日产的高管也很直白,芯片供应只能撑到11月第一周,下游情况“难以把控”
奔驰的态度更谨慎,CEO表示在全球寻找替代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10月29日发声明,部分成员预计装配线将很快停工,替代供应商新增产能得几个月才能到位
这不是“恐慌”,是现实的时间表
客户自提晶圆去中国封装,短期能止血,但不是长久之计
因为汽车芯片的麻烦不只在一条线的断供,还有品类层面的结构性紧缺
2025年以来,自动驾驶越升级,车载CIS(图像传感器)芯片需求猛涨,800万像素起步,一些项目直接冲1200万像素以上
产能却被豪威科技、索尼、安森美三家牢牢握住,交期拉到36周,国产厂商车规认证还在路上,想“立刻替代”并不现实
Yole预计,汽车CIS市场从2023年的23亿美元,到2029年会涨到32亿美元,年复合增速5.7%;
DIGITIMES预测,车上的摄像头从2024年的平均9颗,到2027年要增到13颗
更高等级的自动驾驶,传感器数量可能超过30个
需求曲线在抬升,任何一点供给端的风吹草动都会被放大
在这种压力下,市场上的替代路线也在摸索
有人考虑转向安森美、意法等厂商的类似芯片,安世中国则在找国内晶圆的替代来源,传出无锡新洁能、士兰微、扬杰电子等具备供给能力
一位欧盟官员的判断是,安世中国的供应能维持到12月初至中旬,但情况仍不稳定
中国工厂可能放缓生产节奏来避免大范围中断
这段话说得保守,却把问题点穿了——稳定可预测,是所有人最在乎的
产业链的关键不是谁更强,而是是否能稳定可预测
这次争端里,荷兰方面的表态颇为强硬,谈“对华依赖”
但现实是,汽车产业链是多国拼接的共同体,硬掐某一个节点,最后会反噬生产、就业与消费者
任何单点封锁都会传导到终端,变成涨价与等车,大家心里都清楚
荷兰经济事务部计划派高级别官员下周来北京磋商,中方已表示愿意沟通,前提是拿出实质性的解决方案
能否从“嘴硬”变“把事解决”,是这场博弈的关键动作
对企业来说,焦虑不是空穴来风,但也别被焦虑牵着走
相比只忙着找替代,提升车规认证效率、把关键芯片做成多源头、把备货和应急协议做细,是更务实的事
这几年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欧盟“芯片法案”推动产业区域化,技术标准和产能分配变复杂,供应链管理成本水涨船高
全球化没有退场,但“区域安全带”会越扎越紧
这意味着,企业需要把单一依赖改成“可切换”的依赖,把地缘风险拆分到可控的模块里
如果把目光拉远一点,这次事件像一面镜子
中兴在2018年的遭遇,让中国企业加速关键部件的国产替代;
欧盟在2016—2017年否决中资收购德国爱思强,也让跨国并购在技术领域变得更难
教训不在于“谁错谁对”,而在于每一个参与者都认识到
供应链安全不是口号,是每天做出的选址、备货、协同与合同条款
这事放到车企身上更直白
今天你能跑满产,明天可能因为一个晶圆就踩刹车
我更关心的是,这次“临时补丁”能带来一点实践的智慧
把采购与封装拆分、让合同更灵活、把跨境环节预先打通,至少能给产业链多一个兜底的通道
当年大家都在谈“降成本”,现在不得不谈“买来的是确定性”
这一次,全球车企都在学习:不能把命门放在别人手里
这句话听起来像鸡汤,但在产线旁边,它就是硬道理
最后,把话落到现实
安世事件的最好结局,是政治归政治,产业让产业自己做决定
中荷已经在沟通,中方释放了稳定全球半导体产供链的态度,行业也在自救
客户自提晶圆的补丁可能救急一阵,国产晶圆的替代正加速,国际厂商的新增产能也会慢慢到位
只要在关键节点上把“可预测”找回来
这场风波就会从危机变成一次集体的升级和校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