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出新规,解决充电难题,实现充电自由!

现在开电动汽车的朋友们,心里是不是总有那么一点点小小的焦虑?

尤其是一脚油门下去,看着屏幕上那个电量百分比往下掉,心里就盘算着下一个充电桩在哪儿,是好是坏,要不要排队。

河南出新规,解决充电难题,实现充电自由!-有驾

这种感觉,在节假日跑长途或者回乡下老家的时候,恐怕会更加强烈。

可以说,"充电自由"已经和"车厘子自由"一样,成了很多人向往的一种生活状态。不过,咱们河南省的电动车主们,现在可以把心稍微放一放了。最近,省里专门出台了一个新的管理办法,全称是《河南省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暂行办法》。这个名字听起来挺正式,但它要办的事儿,却和咱们每个人的出行息息相关,说白了,就是为了让大家充电不再难,为了让咱们离“充电自由”更近一步。

这个新规矩的出台,背后其实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情况:咱们河南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得实在太快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光是今年七月份,河南省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就达到了四万多辆,和去年同期一比,增长了将近四倍,这个速度相当惊人。今年一到七月份的总产量,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车子卖得好,保有量上去了,这是大好事,说明咱们的产业有活力,老百姓也认可绿色出行。但车多了,给车“喂饭”的“食堂”——也就是充电桩,就得赶紧跟上。如果充电桩的建设跟不上汽车增长的速度,那所谓的绿色便捷出行,体验感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河南省这次出台新规,可以说是一场“及时雨”,是对未来发展的一次深思熟虑的布局。

河南出新规,解决充电难题,实现充电自由!-有驾

过去,充电桩的建设可能有点零散,各个企业、各个地方自己搞自己的,缺乏一个统一的规划和标准。这次的新办法,首先就从顶层设计上解决了这个问题。文件里提了一个原则,叫“省级部署、三级应用、多网融合”。这话听起来有点专业,咱们把它说得通俗点。这就好比全省要下一盘大棋,省里是总指挥,负责制定全盘战略,画出大的蓝图;然后省辖市、县(市)这些层级,就是各个具体的执行者,负责在自己的地盘上把棋子落到实处。最后,还要把各个充电公司、国家电网等不同的网络数据全部打通,整合成一个全省统一的智能服务平台。这个平台建成后,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以后大家只要打开一个手机应用,就能看到全省范围内哪儿有充电桩,是快充还是慢充,有几个空闲的,价格是多少,一目了然。再也不用下载好几个不同的APP,或者开车到了地方才发现充电桩是坏的或者正在排长队,大大减少了出行的不确定性。

当然,规划不是凭空想象,而是要结合实际。目前,河南省在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充电设施建设已经做得相当不错,实现了全覆盖。截至今年五月,全省一百八十多对已开通的服务区,总共建了三千三百多个充电桩,甚至还有三百多个充电速度飞快的超级快充桩,功率最高能达到六百千瓦,这基本就是喝杯茶的功夫就能给车补不少电。但问题在于,这些设施在平时可能够用,一到节假日就捉襟见肘。新办法就是要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布局,提升服务能力,特别是要解决节假日高峰时段的充电难题。比如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前预测哪些路段、哪个服务区会迎来充电高峰,然后可以动态增派一些移动充电车,或者在关键节点增加桩位,确保大家在最需要的时候能充上电,高高兴兴回家,安安心心返程。

更值得称道的是,这次的新规矩考虑得非常细致,针对不同的使用场景,给出了不同的建设要求,真正做到了“量体裁衣”。比如在咱们自己住的小区里,车一般都是停一晚上,时间充裕,所以就以慢充为主,这样对小区的电网负荷比较小,对汽车电池也更友好,而且规定自用充电桩的功率不宜超过八千瓦,这也是出于安全和电网平衡的考虑。而在高速服务区、大型商场、交通枢纽这些地方,大家都是来去匆匆,时间宝贵,那就必须以快充为主,满足快速补电的需求。至于广大的县城和乡村地区,则采取快慢结合的模式,在人流车流集中的地方建快充站,满足应急和流动车辆的需求,同时在各个村庄普及慢充桩,让农村居民也能享受到在家门口充电的便利。省里已经明确了目标,要稳步推进充电站“县县全覆盖”和充电桩“乡乡全覆盖”,让充电服务不再有城乡差异,真正惠及每一个人。

河南出新规,解决充电难题,实现充电自由!-有驾

有了好的规划,接下来就是怎么建、谁来建的问题。新办法明确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这表明了河南开放充电市场的决心。但是,开放不等于放任不管。为了保证建设质量和运营安全,规矩也定得很严。比如,建设充电设施不能影响消防车的通行和救援作业,这是必须坚守的安全底线。项目建成后,不能马上就投入使用,必须由建设单位组织有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竣工验收,验收合格了才能对外服务,这就从源头上杜绝了“豆腐渣工程”。对于大型充电站的选址,也有明确规定,比如不宜设置在建筑物的四层以上,更不能放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这些都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保障公共安全。

对于很多住在老旧小区的车主来说,最大的一个难题可能就是“物业不配合”。想装个充电桩,物业总有各种理由推脱,比如电容不够、没有图纸、存在安全隐患等等。这个问题在新办法里也得到了正面回应。文件明确规定,物业服务单位“应当配合”业主或者其委托的单位进行现场勘查和施工,并且要及时提供相关的图纸资料。这个“应当”二字,分量很重,意味着物业的配合不再是情分,而是必须履行的义务。此外,文件还大力鼓励一种“统建统服”模式,就是由一个专业的充电运营企业来统一负责整个小区的充电设施规划、建设和后期运营维护。这样做的好处很多,既能避免各家各户私拉乱接带来的安全隐患和管理混乱,也能保证充电设施的专业性和服务质量,对业主和物业来说都是一个双赢的方案。

最后,为了保障所有这些规划和措施能够顺利落地,新办法还建立了一整套保障体系。在用地方面,将独立占地的集中式充电站用地纳入规划,给予支持。在电力方面,要求电网公司提前规划,确保电力供应充足,并简化报装流程,让电等桩,而不是桩等电。同时,也明确了各级政府的安全监管责任。最值得一提的是,还建立了退出机制,对于那些长期废弃、无人维护的“僵尸充电桩”,要求及时拆除,防止其继续占用宝贵的公共资源,确保整个充电网络能够健康、高效地循环运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