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3日凌晨,成都天府大道南段的宁静被一场惨烈事故打破。31岁的邓某某驾驶小米SU7与前方车辆碰撞后,冲过中央绿化带起火燃烧,最终因救援受阻不幸身亡。这起事故不仅留下了生命的遗憾,更引发了公众对新能源汽车安全的深度讨论。
事故的发生脉络在行车记录仪与警方通报中逐渐清晰。凌晨3时18分许,邓某某驾驶的车辆以约150km/h的速度高速行驶,在避让一辆突然右转的车辆时失控碰撞。现场视频显示,车辆碰撞后迅速燃起大火,七八名路人第一时间上前救援,用拳头砸、脚踹车窗,甚至动用灭火器,但车门始终无法打开,一名救援者还被玻璃划伤手臂。直至消防人员到场用破拆工具切割车身,火势才得以控制,但驾驶员已无生命体征,车辆最终只剩焦黑车架。
警方通报揭示了关键背景:经检测,邓某某涉嫌酒后驾驶机动车,这一行为大幅降低了其应急处置能力,成为事故发生的重要诱因。另有知情人透露,事发前邓某某曾在酒吧饮酒,代驾多次劝阻其不要开车但遭拒绝,这一证词为酒驾调查提供了重要线索。
事故中“车门无法打开”的细节,将小米SU7的设计问题推向舆论风口。该车采用的半隐藏式电子门把手,需通过微动开关解锁,碰撞断电后无法实现机械外翻开启。尽管小米客服回应称“碰撞后会触发解锁,车内也有应急方式”,但现场救援者的实践与客服说法形成矛盾——路人徒手及工具破拆均告失败,最终依赖专业切割设备。这一争议恰好呼应了工信部正在征求意见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该强制性国标拟禁止全隐藏式门把手,要求配备无需工具即可操作的机械释放功能,预计2027年实施。
事故的连锁反应迅速显现。10月13日当天,小米港股一度下跌近9%,最终收跌5.71%,市值蒸发约770亿港元。这并非小米SU7首次卷入安全争议,此前安徽铜陵曾发生SU7碰撞起火致3人死亡事件,江苏淮安还出现过悬架受损引发的“断轴”传言,系列事件持续消耗着市场信任。
截至目前,事故的具体起火原因仍在调查中,车辆设计与事故结果的关联性需等待专业鉴定。但这场悲剧已留下明确警示:酒驾与超速是道路安全的“双重杀手”,而新能源汽车的智能设计绝不能以牺牲应急安全为代价。当技术创新与生命安全相遇,后者永远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