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叹息!三菱汽车退出中国,40 年车市沉浮终落幕

一声叹息!三菱汽车退出中国,40 年车市沉浮终落幕-有驾

7 月 22 日,汽车圈一则重磅消息震惊众人:三菱汽车正式官宣,终止与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的合资合作,同时全面关停该合资公司的发动机业务运营。这一果断举措,让三菱汽车在中国汽车生产领域的身影彻底消失,为其长达 40 年的在华发展征程,画上了沉重且无奈的句号。

消息一经传出,汽车行业内外一片哗然。要知道,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自 1997 年成立以来,一直是三菱汽车与中国车企紧密合作的关键桥梁。在过去,它不仅为三菱汽车自身供应发动机,更是凭借稳定的技术与产能,为众多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提供动力支持,一度占据国产车型发动机市场份额的 30%,堪称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初期的重要 “助推器” 。

一声叹息!三菱汽车退出中国,40 年车市沉浮终落幕-有驾

其实,早在此次发动机业务 “断奶” 之前,三菱汽车在华整车业务就已 “败走麦城”。近年来,随着新能源车市场在中国呈爆发式增长,传统燃油车市场份额被不断挤压。身处这一变革浪潮中的三菱汽车,却因电动化转型迟缓,在市场竞争中节节败退。其在中国推出的最后一款电动车阿图柯,本质上不过是广汽埃安 V 的 “换标车”,毫无核心技术优势可言,被市场无情地贴上了 “贴牌投机” 的标签。

回顾三菱汽车在华的 40 年历程,可谓是一部跌宕起伏的 “兴衰史”。上世纪 80 年代,凭借先进的发动机技术,三菱汽车叩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彼时,沈阳航天三菱与哈尔滨东安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相继成立,它们生产的发动机不仅助力三菱汽车在华发展,更是推动了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起步。到了 90 年代,三菱的进口车型帕杰罗 / V33 等,凭借过硬的性能与品质,一跃成为公务车的首选,风光无限。1996 年,北京吉普投产帕杰罗 Sport,更是让三菱汽车在中国市场的知名度与销量达到新高度 。

一声叹息!三菱汽车退出中国,40 年车市沉浮终落幕-有驾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猝不及防。2000 年,三菱汽车遭遇了严重的 “刹车油管事件”。该事件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摧毁了消费者对其品牌的信任,品牌形象一落千丈,市场份额也开始逐渐被竞争对手蚕食。尽管后来三菱汽车试图通过与广汽集团组建合资公司 —— 广汽三菱来重振旗鼓,在 2018 年凭借欧蓝德、劲炫等 SUV 车型,年销量一度回升至 14 万辆以上。但好景不长,随着雷诺 - 日产 - 三菱联盟内部矛盾不断,内耗严重,广汽三菱的发展也陷入了困境。加之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强势崛起,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广汽三菱的销量自 2019 年开始逐年下滑,2022 年工厂产能利用率更是低至 16%,宛如一座 “空城” 。

进入 2020 年代,三菱汽车在华的处境愈发艰难。2023 年 3 月,广汽三菱工厂无奈停产;同年 10 月,正式官宣退出整车业务。2024 年 7 月,广汽埃安以 1 元的象征价格接手长沙工厂,为三菱汽车的整车业务奏响了终曲。而如今,发动机合资业务的终止,更是让三菱汽车在华的生产版图彻底 “归零” 。

一声叹息!三菱汽车退出中国,40 年车市沉浮终落幕-有驾

在业内专家看来,三菱汽车的黯然退场绝非偶然。它是在电动化转型滞后、战略决策摇摆不定、联盟内部消耗以及中国品牌崛起等多重因素的共同 “绞杀” 下,不得不做出的无奈之举。作为日系车企中首个彻底退出中国市场的跨国品牌,三菱汽车的落幕,无疑给其他外资车企敲响了警钟: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且变革迅速的汽车市场,唯有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积极转型,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否则,就只能被时代的车轮无情地抛下 。

如今,当我们回望三菱汽车在华的 40 年,有过辉煌,有过荣耀,但最终还是以遗憾收场。这不仅是一个汽车品牌的兴衰故事,更是中国汽车市场 40 年来风云变幻、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未来,随着市场的持续变革与发展,又会有哪些新的故事上演?让我们拭目以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