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车在日本走了弯路,中国卡车公交却一路高歌

氢能车在日本走了弯路,中国卡车公交却一路高歌

氢能车在日本走了弯路,中国卡车公交却一路高歌-有驾
氢能车在日本走了弯路,中国卡车公交却一路高歌-有驾

小时候家里楼下有个修理铺,师傅姓刘,人送外号“刘氢气”。那会儿还没什么人听说过氢能汽车,他总念叨,说日本人早就研究这玩意儿,技术牛得很。可这些年过去了,再去找他聊天,他摇头:“你看丰田那些车子,卖不动啊。”话糙理不糙,日本当初真是把宝压在燃料电池乘用车上。

氢能车在日本走了弯路,中国卡车公交却一路高歌-有驾
氢能车在日本走了弯路,中国卡车公交却一路高歌-有驾

记得2011年福岛核事故后,日本全国都像打了鸡血似的要搞清洁能源,“氢社会”成了报纸上的热词。后来我去东京出差,地铁站旁边竖着个加氢站,那造价据说顶一条小马路。但出租司机吐槽:“加一次太贵,不划算,还怕找不到地方补。”这种事国内也不是没见过,不过我们好歹学聪明点——先让卡车、公交试水。

氢能车在日本走了弯路,中国卡车公交却一路高歌-有驾
氢能车在日本走了弯路,中国卡车公交却一路高歌-有驾

群里有哥们做物流,说他们公司去年刚换了一批燃料电池重卡。“路线固定,加一次跑一天,比油便宜多了!”他说现在中国的加氢站多集中在工业区和主干道附近,用起来比想象中方便。这种模式其实挺适合商用,大型车辆需求大、路线死板,不像私家轿车东奔西跑。听销售顺嘴一提,北京那边的大兴国际示范区,加氢速度快得吓人,一天能服务几百辆公交和货运,这规模连欧洲同行都眼红。

氢能车在日本走了弯路,中国卡车公交却一路高歌-有驾

不过乘用型燃料电池,在国内还是稀罕物。我问过一个买丰田某款FCV的小老板,他说一年下来保养费用跟油混动车差不多,但最大烦恼就是去哪儿加气。有次他开到郊区被困半天,只好拖回市里。微信群有人调侃:这玩意开着像玩命,有点“自虐”的意思。不怪大家吐槽,其实师傅也讲过,加氢站建设费高到离谱,一座要上千万人民币,还不能随便选址,否则审批麻烦死。所以日本才会陷入恶性循环——没人买,企业不敢投建新站,新站又少,更没人买。

氢能车在日本走了弯路,中国卡车公交却一路高歌-有驾

反观中国这几年数据涨得飞快,我翻了一下国际能源署报告,到2022年底,我们的燃料电池车辆已经突破1.3万辆,其中卡车占大头。这数字邻居老王还特地拿来炫耀,说咱们超越日本啦。他以前做化工,对“绿氢”生产门槛最有发言权,据他说现在国产设备成本只要欧洲四分之一,“你信吗?以前都是进口,现在全是国产货。”

氢能车在日本走了弯路,中国卡车公交却一路高歌-有驾

还有件趣事,上个月我陪朋友去看二手新能源展,有台旧的商用FCV挂出来不到半年就被抢走。据摊主吹嘘,这类车型保值率比同龄柴油货柜还高一点,因为企业对节能减排硬性指标越来越严。一些冷门配置,比如远程诊断系统、自动预热装置,在行业圈子里特别吃香,但普通消费者根本不知道啥用途。我自己摸了一圈仪表盘,那操作逻辑跟传统汽油机完全两码事,看起来复杂,其实习惯之后也挺顺手,就是维修师傅偶尔犯迷糊,经常抱怨配件难找。

氢能车在日本走了弯路,中国卡车公交却一路高歌-有驾

聊起技术壁垒,日本其实专利不少,可惜市场太单一,大部分企业光顾着汽车领域,把化工、电力这些应用给落下了。而国内竞争激烈,各种公司扎堆进场,从客运到重载再到制备环节,全链条都有活力。有次修理厂技师感慨:“你别小瞧那些民营厂子,小改款一年三变样,我们忙不过来。”

氢能车在日本走了弯路,中国卡车公交却一路高歌-有驾

至于未来嘛,也许谁都猜不准。我邻居前阵子琢磨换辆新能源,说最好别碰纯乘用型FCV,“等哪天城市里真普及加气,就考虑吧。”倒是商用领域已成风口浪尖,各省份布局逐渐完善,就连西部几个偏远地区最近也开始试点新项目。不过听业内传闻,有些地方政策变动频繁,今年批复明年暂停,所以谁敢保证呢?

氢能车在日本走了弯路,中国卡车公交却一路高歌-有驾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氢能车在日本走了弯路,中国卡车公交却一路高歌-有驾

信源散见于行业报告、维修圈闲聊与实际体验。

氢能车在日本走了弯路,中国卡车公交却一路高歌-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