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车主起诉小米汽车要求退一赔三

我刚听说,杭州一位准车主高先生,正式向法院起诉小米汽车,要求“退一赔三”——这事儿不是段子,是真打官司了。起因是小米SU7 Ultra选装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宣传说能导流散热、复刻纽北原型车设计,结果车主提车一测,风道是“摆设”,内部结构没改,连张纸都吹不动。这哪是空气动力学?这简直是“空气想象力”。

我听到这事儿的第一反应是:花50多万买台车,谁不冲着“科技+性能”的标签去?可当“灵魂碳盖”变成“塑料装饰”,你告诉我这是“表达不够清晰”?那消费者的情感和信任,算不算“表达失误”?

一个“挖孔”机盖,到底动了谁的奶酪?

先说这个碳纤维前舱盖。小米在发布会上讲得天花乱坠:“双风道直接导向轮毂,支持轮毂散热”“复刻纽北原型车空气动力学设计”。雷军亲自站台,说“不仅改了外观,内部结构也改了”。这话一出,多少性能控心潮澎湃?毕竟碳纤维+风道,听着就是赛道级配置。

可现实是,多位车主实测发现,机盖内部根本没有贯通风道,气流无法穿过,所谓的“导流”只是表面挖了两个洞。有车主拿纸巾一放,纹丝不动;还有人拆了机盖内衬,发现里面就是实心结构,和普通铝盖没区别。

这就不是“不够清晰”,这是宣传与实物严重不符。你可以说它有“辅助散热功能”,但问题是,宣传时说的是“高效导流”“支持轮毂散热”,这已经构成对消费者决策的关键影响。我问各位车友一句:如果你知道这4.2万只是买个“视觉特效”,你还会选吗?

车企宣传的“边界”在哪?是“夸张”还是“欺诈”?

我一直认为,汽车营销可以有情怀,可以有故事,但不能没有底线。你说“加速快如闪电”,那是主观感受;但你说“风道能导流”,那就是客观功能,必须能验证。

小米在5月7日发了个公告,改口说:“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提供了部分气流导出和辅助前舱散热功能”,并“对信息表达不够清晰深表歉意”。好一个“表达不够清晰”!可当初雷军说的是“内部结构也改了”,现在连结构都没动,这叫“表达问题”?

高先生的诉求很明确:退还2万元定金,再赔6万元,共8万元,依据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的“退一赔三”。他认为小米构成虚假宣传,诱使消费,属于欺诈。目前,已有上百位准车主委托律师准备起诉,部分案件已立案。

说实话,我挺佩服这些车主的。他们不是为了那2万块定金,而是要一个说法。正如高先生所说:“很多群友甚至表示2万不要了也无所谓,就是要讨回公道。” 这不是维权,这是消费者尊严的保卫战。

从“米粉”到“法粉”,信任是怎么崩塌的?

杭州车主起诉小米汽车要求退一赔三-有驾

咱们得承认,小米SU7的出现,确实搅动了新能源市场。52.99万的SU7 Ultra,直接对标保时捷Taycan,订单火爆。可问题也正出在这里——小米太想证明自己“不只是性价比”,于是用力过猛,玩起了“性能营销”。

但汽车不是手机,一个参数造假,可能影响的是整台车的口碑和品牌信任。以前大家叫“雷总”,现在有人开始叫“雷忽悠”了。这不是网友调侃,而是信任的流失。

我认识一位杭州的汽车媒体人,他原本是坚定的“米粉”,SU7发布当天就锁单。结果看到“挖孔门”新闻后,他直接在朋友圈说:“我为自己的盲目信任感到羞愧。” 后来他退了定,说:“我不怕车贵,就怕被当傻子。”

这事儿也让我反思:我们是不是太容易被“PPT造车”打动了? 一个发布会,几句“颠覆”“领先”,就能让我们掏钱。可真正的技术,得经得起实测,扛得住时间。

横向对比:谁在“玩虚的”,谁在“玩真的”?

咱们拿几款竞品比比看。

保时捷Taycan:也有机盖通风设计,但人家从不吹“风道导流轮毂”,而是明确说“优化前轴下压力”“降低机舱温度”。数据公开,测试可查,从不玩文字游戏。

特斯拉Model S Plaid:前舱盖完全封闭,靠底部导流槽散热。特斯拉从不宣传“风道”,但它的空气动力学设计(风阻系数0.208)是实打实的全球领先。

蔚来ET7:碳纤维车顶是减重+美观,宣传时明确说“非功能件”。人家坦诚,你挑不出毛病。

反观小米,一边说“复刻纽北设计”,一边连内部结构都没改。这就像你买了一双“专业跑鞋”,结果发现鞋底是塑料,还告诉你“主要是为了好看”。

小米的“冷静期”是诚意,还是拖延?

小米后来给了个“60天冷静期”,允许暂停排产。听起来很人性化,对吧?但问题是,这本质上是把责任转嫁给消费者:“你要是不满意,可以退,但我们不承认有问题。”

杭州车主起诉小米汽车要求退一赔三-有驾

更讽刺的是,5月15日,小米高管李肖爽、张健专程从北京飞杭州,和高先生等车主代表谈了3个多小时。当时大家都以为有转机,结果谈完就没下文了。高先生等了快一个月,等来的是“警告别泄露谈话内容”。

这操作,说实话,挺伤人的。你愿意坐下来谈,说明你意识到问题了;可谈完不解决,还威胁维权者,这就不是“解决问题”,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从消费者视角看:我们到底要什么?

我常说我写车评,不是为了帮车企卖车,而是帮车友避坑。所以今天这事儿,我必须站出来说几句公道话。

我们买车,图什么?

图安全?要的。

图舒适?要的。

图性能?要的。

图品牌?也重要。

但最根本的,是图一个“信”字——我相信你说的每一句话,我相信我花的每一分钱都物有所值。

可当“碳纤维风道”变成“碳纤维装饰”,这个“信”字就碎了。你骗的不是一个人,是成千上万愿意支持国产品牌的人。

我问大家一句:如果你是小米车主,你会原谅这次“表达失误”吗?

杭州车主起诉小米汽车要求退一赔三-有驾

行业警示:别让“营销创新”变成“欺诈创新”

这事儿不只关乎小米,更关乎整个中国汽车行业的走向。

现在新势力都喜欢讲“颠覆”“革命”“重新定义”。可真正的颠覆,是技术突破,不是话术包装。你可以在发布会上激情澎湃,但交付时,必须对得起每一个信任你的用户。

华为、理想、蔚来,为什么能赢得口碑?不是因为他们从不犯错,而是因为他们敢认错、敢改错。小米现在缺的,不是技术,是面对问题的勇气。

我的观点:支持维权,但更希望小米赢

说实话,我不希望小米输。

因为小米输了,输的不只是这场官司,是整个国产高端化的信心。

但我更不希望消费者输。

因为消费者输了,输的不只是定金,是未来十年我们敢不敢再信“中国智造”。

所以,我支持高先生起诉。

不是为了搞垮小米,而是为了让小米真正强大。

如果小米能主动承认宣传不当,退还选装费用,甚至给所有“挖孔版”车主补偿,那它反而能赢得更大的尊重。真正的品牌高度,不在于你多会吹,而在于你多敢认。

杭州车主起诉小米汽车要求退一赔三-有驾

结语:车可以贵,但不能“贵得离谱”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

车可以贵,但贵要有贵的道理。

你可以卖50万,但得拿出50万的价值。

你可以玩设计,但不能玩弄消费者的信任。

小米SU7 Ultra的“挖孔门”,看似是个小细节,实则是大问题。一个机盖的诚信,决定一个品牌的未来。

各位车友,你们怎么看?

如果你是SU7车主,你会要求退选装费吗?

如果你是潜在买家,这件事会影响你的购车决策吗?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我会一一回复,也准备整理一份“新能源车宣传避坑指南”,回馈大家的支持。

杭州车主起诉小米汽车要求退一赔三-有驾

记住:我们不是反对营销,我们反对的是,把消费者当韭菜的营销。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