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和小米SU7召回的性质其实挺类似的,都是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启动下,进行的强制召回。这个启动缺陷调查其实也就是说,官方发现车子有隐患,要么是硬件要么是软件的问题,然后要求厂商整改或者召回用户。这料想很多人在看到新闻说比亚迪、还有小米召回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哦,这很常见啊,合资车都经历过。但实际上,国产车出大问题的比例,也没比外资车少到哪去——反而随着国产品牌的崛起,能主动召回、敢公开处理问题,反映出国产车的安全意识逐渐向前走了一大步。
我手头翻了翻笔记,去年在某次车展上碰到一个售后工程师,他说:以前跑车厂,召回就像吃饭一样普遍,现在经常能收到比亚迪、特斯拉的通知,说明他们在用心修正缺陷。你看,比亚迪的召回编号是S2025M0165I和S2025M0166I,而小米的编号则是S2025M0149I和S2025M0150I,最后那个I字母意味着受调研影响的召回。编号还挺规则的,一组代表不同问题,可能是硬件,也有软件。
讲到这,你会不会好奇:硬件和软件哪个更死得人啊?我说这话其实挺敏感的,软件的问题看似轻,但实际上麻烦更大一点——死不了人的软件漏洞,还经常带来后遗症。曾经考虑过,如果软件修复漏洞后,反倒封死了早期的某个功能,比如车机的导航信息,搞得车变密码锁。而硬件问题就不一样,要一拆一装,周期长,成本高。比亚迪的硬件问题是驱动电机控制器主动泄放功能异常,比如唐的电机控制,控制器的泄放机制一出问题,车辆在极端操作状态下可能失控。元Pro的动力电池密封垫安装不到位,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纯电驱动失效,电池输出功率降低——这真的是要命的事。
我还记得,有一次和朋友砍过去,问:硬件就不能做得更牢靠点?毕竟它不变,修起来就烦。朋友笑:不然你以为供应链之中那些料子,能随便就一下就买到不是?市场弹性很大,硬件再好也是折腾。讲得对,但也不能完全推卸责任——当然也难免有一些无心之失。比如那个外门没拉线的情况,是硬件缺陷吗?我觉得算。其实以前那种拉线开关的设计,虽然老土,但相对靠谱,现在车越做越全景视界,硬件减少了,似乎也省不了麻烦。
也有人问过我:软件问题死不了人吗?不死人的事情太多了,比如说,L2级辅助在高速路上的识别不灵或者反应慢,那时如果驾驶员没随手注意,突然出现意外,责任还得自己担。只不过就算是安全带没系紧,死了人的比率还是远低于硬件突然失控那种极端情况的。
说到受调查、强制召回,多数人会想:哎,总会遇到吧,车厂出错是正常。但我觉得,不怕出错,只怕不改。国产车能这么快反应,愿意认账修补,其实挺让人意外的。去年我还翻了下朋友圈,有个司机说:我刚收到了比亚迪的召回通知,好在出问题能修。这话让我觉得,国产品牌的责任感还在逐步增强,也算是个正面的变化。
嗯,话说到这里,我不免在想:未来如果科技越发复杂,车里的软件会不会变成头号杀手?还是说,硬件出现缺陷,只要持续改良,也能逐步稳定下来?其实我猜测,那些潜在的软漏洞,可能比硬件的寿命难以预测。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软件更新后闹钟响了个不停或者导航画线变奇怪的情况?我听朋友说:每次软修完,感觉车好像又变得更聪明,但同时也多了些莫名其妙的限制。
这次召回,反映出一个事实:国产车在安全、可靠方面的意识,逐步赶上甚至超越了以往的预期。听说有人调侃:以前国产车不敢出状况,要不就扯上一堆质量事故,现在问题一暴露,马上就自己召回自己。你说,这可以叫自我修复吗?倒不如说,是在慢慢成熟。
你们自己开车,有没有像我一样,有时候会被召回通知烦得抓狂?提醒一句:安全第一,召回不是挫折,是责任的体现。只希望有一天,像生产线上的换件一样,不再是打补丁,而是真正的根治。
硬件和软件哪个影响大?我觉得这是个问号。有时候,软件修复带来的不良后果更隐晦,因为它无形中改变了整车的体验,一不留神,车子就变另类。就像我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软件就像是调料,少一点还是好,太多就闹笑话。
还想问:你觉得,未来的汽车,是硬件越做越稳,还是软件越修越巧?难说,这个问题得留给时间验证。我还在想,观察那些车厂的回应,能不能当做安全感指标。你知道,曾经有个修理工笑着说:出个问题,不排队修都不太可能。其实心里也明白,这场硬件软件大考才刚刚开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