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条关于小米汽车的新闻让很多人心里犯了嘀咕:刚上市没多久的爆款车型小米SU7,竟然宣布要召回十一万辆车。
一听到“召回”这两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这车是不是出了什么严重的质量问题?
是不是买早了,当了“小白鼠”?
其实,如果我们把这件事的前因后果都看明白了,就会发现,这次所谓的“召回”,不仅不是什么坏事,反而是一件对所有开车的人,甚至所有走在路上的人都有好处的大好事,它标志着我们国家的智能汽车行业,正在从一个有点混乱、全靠厂家自觉的阶段,迈向一个有规矩、有标准、更安全的新阶段。
咱们先说说小米这次召回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这次召回和你想象中那种把车开回4S店,拆开零件修一修的场面完全不一样。
它根本不需要车主跑一趟,甚至车都不用熄火,在家里连上网络,车机系统就会像你的手机更新系统一样,自动下载一个升级包,更新一下软件,这事儿就解决了。
这种方式叫做OTA,也就是远程在线升级。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只是动动手指头升级个软件的事,为什么要用“召回”这么严肃的词呢?
这就是关键所在。
因为规矩变了。
在过去,汽车厂家如果发现自己的软件系统有什么小漏洞或者可以改进的地方,往往会选择悄悄地推送一个更新,用户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车被“修复”了。
但是,随着智能汽车越来越普及,软件在汽车里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它甚至能决定车辆的行驶安全。
国家相关部门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出台了新的规定。
根据工信部和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新通知,明确要求,只要厂家是通过软件升级来消除产品存在的缺陷,尤其涉及到安全问题,就必须按照国家《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的规定来办,要正规备案、公开宣布,让所有车主都清清楚楚地知道,你的车因为什么原因、要进行什么样的升级。
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透明。
所以,小米这次是规规矩矩地“按章办事”,在他之前,像特斯拉、比亚迪这些新能源大厂,也已经有过类似的备案召回先例了。
那么,小米SU7的辅助驾驶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安全隐患”呢?
公告里的说法比较专业,说是车辆在开启L2级别的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时,在某些“极端特殊场景”下,系统的识别和处理能力可能不够,如果驾驶员不及时介入,可能会有碰撞风险。
咱们用大白话解释一下,L2级别的辅助驾驶,意思是车能帮你控制油门、刹车和方向盘,但你人必须时刻盯着路况,随时准备接手。
所谓的“极端特殊场景”,你可以想象一下,比如你在高速上开着辅助驾驶,前面一辆大货车突然爆胎,轮胎碎片飞溅出来;或者路上突然出现一个奇形怪状的、系统数据库里没见过的障碍物。
在这些不常见但非常危险的情况下,汽车的电脑可能会一下子“反应不过来”,如果这时候驾驶员恰好在看手机或者走神,危险就可能发生。
小米这次软件升级,就是要给汽车的“大脑”补补课,让它变得更聪明、更“老练”。
具体升级了几个很实用的功能。
比如,优化了大车避让功能。
咱们自己开车时,旁边有大货车都会下意识地离它远一点,现在车也学会了,它能更早地发现旁边压线行驶的大车,然后在自己的车道里悄悄地往旁边挪一点,增加安全距离,也减轻了驾驶员的压迫感。
还有一个新增的“动态车速”功能,这个特别智能。
比如外面下着倾盆大雨,或者晚上视线不好,你设定的辅助驾驶速度是120公里每小时,这显然太快了。
现在车会自己判断路况和天气,然后自动把目标车速降到一个更安全的水平,比如90公里每小时。
还有一个功能叫“误加速抑制”,这对于一些新手司机或者偶尔会把油门当刹车的驾驶员来说,简直是救星。
在你准备停车或者在停车场里挪车时,如果系统发现你前面有障碍物,但你却一脚油门踩到底,系统会判断你可能是踩错了,就会主动限制车辆的动力输出,避免车辆猛地冲出去撞到墙或者别的车。
可以看出,小米这次的更新,每一项都是为了提升安全性。
而这些改进,其实都指向了一个更大的背景,那就是我们国家马上要出台一部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智能驾驶新规,全称是《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
为什么国家要出台这么一部严格的法规呢?
因为现在的智能汽车市场实在是太火爆了。
数据显示,今年前七个月,国内卖出去的新车里,有超过百分之六十二都配备了各种各样的驾驶辅助功能。
为了吸引顾客,车企的宣传一个比一个大胆,“有路就能开”、“全程零接管”、“全国都能开”……这些宣传语让很多消费者产生了误解,以为现在的车已经能实现全自动驾驶了,可以彻底解放双手双脚。
但实际上,市面上绝大多数的车辆都还停留在L2级别的“辅助驾驶”,核心依然是“辅助”,驾驶员永远是第一责任人。
这种认知上的偏差,导致了很多危险行为的发生,比如司机在开启辅助驾驶后,就放心地在车上看视频、玩手机,最终酿成事故。
事故发生后,责任认定的问题又很麻烦,车主说是系统有问题,厂家说你没按规定操作,因为缺少一个统一的、强制性的国家标准,这种扯皮的事情时有发生。
即将出台的这个新规,就是要给所有的智能汽车立一个明明白白的规矩,划下一道清清楚楚的红线。
这个新规非常详细,可以说是给智能汽车设定了一场严格的“大考”。
比如,它强制要求车辆必须安装一个“黑匣子”,也就是数据记录系统。
这个东西会像飞机的黑匣子一样,记录下事故发生前后车辆的各种数据,包括辅助驾驶系统是不是在工作、传感器看到了什么、驾驶员有没有踩刹车、有没有动方向盘等等。
以后再出了事故,把数据调出来一看,是车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就一目了然了,厂家再想简单地把责任推给用户“操作不当”就没那么容易了。
此外,新规对驾驶员的监控也变得更严格。
草案里明确规定,手离开方向盘5秒钟就要提醒,10秒钟就要升级警告;眼睛离开路面5秒钟提醒,如果再不看路,系统就会在几秒钟内强制要求驾驶员接管。
如果你反复这样操作,系统甚至会直接“罢工”,在一段时间内禁止你使用辅助驾驶功能,让你必须自己好好开车。
可以预见,当这个新规正式实施后,整个汽车行业会迎来一次大的调整。
那些只靠宣传、技术不过硬的企业可能会被淘汰。
车企开发新功能的周期会变长,因为他们必须经过更严格、更全面的测试,包括大量的真实道路测试,而不能再仅仅依赖于计算机模拟。
短期来看,智能驾驶软件的价格可能会上涨,新功能的推出速度会减慢。
但从长远来看,这对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是一件大好事。
它意味着我们未来买到的智能汽车会更安全、更可靠,厂家的宣传会更务实,我们也能更放心地使用这些高科技功能。
所以,小米这次主动进行的备案召回,其实可以看作是积极响应国家新规、拥抱行业变革的一个信号,它用行动表明了对安全和规则的敬畏。
这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选择,更是整个智能汽车行业走向成熟和规范的缩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