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就是走的价格战路线,靠不断降价来保证销量。这一路走来,除了销量飙到天上,也把利润压得越走越薄。你说汉、唐那些曾经三十万左右的车,现在呢?几乎就是个白菜价,降价幅度一大把。
我记得朋友开汉,他说:你看,刚买那会,三十几万,现在咱们邻居买的人都觉得还可以,再退几万就更香了。这就是典型的价格战的力量,实实在在拉低门槛,让更多人能带着面包车似的价格走进店里,感受电动车的便捷。
但问题也来了。比亚迪的低价是怎么做到的?你看它所有关键技术,背后都自己研发。电磁芯片,自己搞定,不像某些品牌天天看别人脸色买芯片,成本相对低。这么一算,电池和电机几乎自己掌控,供应链那是真紧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比亚迪的电池成本,从几年前锂价几十W一吨,现在大概10W左右一吨。你想,成本降了将近一半,但车价也跟着降了几成。车主们不买贵的,谁买?利润虽说被压缩,但销量起来后,还能小赚一笔。毕竟,车辆的成本中,电池占比高达40%-60%。降成本,车出得快,利润就算薄点,也能稀释掉。
我在想,真的便宜就一定有好货吗?这个问题挺微妙。比亚迪的电池,虽然低价,但性能也逐渐提升,从1年前锂价格还是20W一吨,到现在10W,降价真的利大了。可不能盯着价钱看,我们看到的是性能和安全是不是也跟着提升?似乎比亚迪在补短板,毕竟,便宜货万一坑了人,后续维护和安全那可是大事。
一个危险的趋势出现了。曾经很多人觉得,买车首先看品牌,越高端越靠谱。比亚迪也是这么想的。它把汉、唐定位为高端,然后用低价策略,把中低端车拉到市场。没错,这样做,市场覆盖面更广了,但对品牌的高端形象,会不会有冲击?现在聊起汉、唐,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价格便宜、性能还行,不像奔驰宝马那样贵,但也不差。
你知道吗,车不是白菜,不能所有东西都靠价格打天下。高端的核心,是性能、做工、品牌文化。比亚迪仰望,那是仗着高端的性能去卖,它不靠低价。我还看到腾势,算是中端,功能上略优于市场上的普及款,但价格比汉唐高出不少。
但你觉得,除了价格,消费者还真愿意为性能买单吗?尤其是年轻人,喜欢真香定律。我一个朋友,原本开一辆单车,最近换了台比亚迪秦Pro,告诉我:性能真可以,老公说油电混合,提速快,又省油。这话让人一都想明白,低价+高性能,组合拳打得很到位。
这里面还藏着一个秘密:现在电动车的技术含量,仿佛比拼电池、电机就够了。你说,真有那么难?电池、电机、传感器,硬件不用多复杂。锂价下降、产能扩张,成本自然降低。你看,去年10W一吨的锂,今年价格减半,电池成本下降了30-40%,其实厂家利润空间还不至于太薄。
这是不是让人觉得,电动车技术看上去很炫,其实门槛也不高?没细想过的吧?毕竟,整车的安全性,DALY值和耐久性,还是得靠积累。
说到企业策略,我觉得比亚迪持续打价格牌,就像我朋友说:按这个节奏,不搞高端,只拼性价比,市场会稳得住吗?我想,是个问题。高端不是贵,是大块的牛逼性能和用户体验。如果没有,他们怎么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不得不承认,靠降价赢得市场,也是一种短期之策。
价格降得离谱,恐怕还得考虑,市场的慢性病——消费者的购车惯、维护成本、二手车残值……这些都是潜在的隐患。你觉得比亚迪未来会走什么路线?还会继续低价,点燃市场?还是会逐步拉高高端线,把品牌从实惠变成高性能?
这就像买房一样吧。之前觉得房价贵得吓人,现在一降再降,你会买还是不买?反正,我心里暗暗猜测:低价背后,能藏着多少利润的秘密?你有想过吗?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