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尼赛思在中国屡战屡败的真正原因

四年亏掉三十个亿,这数字放谁身上都是一声“好家伙”。

更魔幻的是,买账的人不多,连自己员工都懒得掏钱支持。

是的,我说的就是现代集团旗下那个号称“韩国宾利”的捷尼赛思。

你可能还记得它在上海外滩用3281架无人机拼出“你好,中国”那场灯光秀——看着像大片预告片一样震撼,当时我差点以为它要来收割市场了,结果四年过去,只收获4710辆销量和一地鸡毛。

有意思的是,你翻开这品牌在中国的履历,会发现这已经不是第一次翻车了。

2008年,它穿着“劳恩斯”的马甲来探路,不温不火就退场;2014年换成了“捷恩斯”,依旧没人理会;2021年干脆改名到最接近英文发音的“捷尼赛思”,豪华回归,还整了一出无人机大秀。

捷尼赛思在中国屡战屡败的真正原因-有驾

这波操作很像朋友圈里频繁改网名、换头像又删动态的人——别人早忘你是谁了,你却总觉得下一次一定能成功。

但品牌认知可不是QQ签名,靠勤快更新不会自动加分。

问题之一,是它天生自信过头。

定价直接对标宝马X3、奔驰GLC,一台30-40万,还没啥优惠空间。

在消费者眼里,这有点像老同学突然宣布自己画画水平堪比毕加索,然后给你报价两万一幅油画——韩系车本来打的是性价比牌,如今转型高端,却没拿出让人心服口服的理由。

捷尼赛思在中国屡战屡败的真正原因-有驾

而且现在国产高端新能源,比如理想L7、问界M9,不仅科技感拉满,还有售后网络铺到县城边上,更别提国人对自主品牌情怀加持,这竞争环境哪是当年的蓝海?

另一个硬伤,是服务网络稀薄得离谱。

截至今年,全国只有19家门店,大部分扎堆北上广深等城市。

有车主吐槽爱车小毛病不断,但维修中心远在重庆,从报修到拖运再修好,就是几天起步。

这种体验,就算车辆再豪华,也挡不住用户二次购车时直接绕道走。

“省心”才是真正的大众需求,而捷尼赛思似乎一直忽略这一点,好像只顾着搭建舞台,却忘了观众坐在哪儿。

捷尼赛思在中国屡战屡败的真正原因-有驾

有人说,它现在还有最后一次机会:国产化。

据透露,本土生产能降低30%以上成本,也就是说原本卖30万的车型,有望降到25万左右,而且他们正在跟华为谈合作,有可能搭载鸿蒙系统和智驾方案。

这听起来确实更接地气,但也意味着从豪华阵营往下挪一步,与国内新势力短兵相接——这个选择就像西装革履去夜市摆摊,价格便宜了,可周围摊贩个个手艺惊艳,你未必能赢。

其实,我觉得问题并不仅仅是价格或渠道,而是一种文化错位。

从第一代进入中国开始,他们似乎一直没搞懂这里消费者怎么看待豪华与身份象征。

捷尼赛思在中国屡战屡败的真正原因-有驾

在很多人眼里,高端汽车不仅要好开,还得撑面子,要么历史厚重,要么科技炸裂。

而捷尼赛思既没有德系百年的故事背景,也没有特斯拉式颠覆性的标签,加上频繁改名字,让信任度长期停留在陌生阶段。

一旦缺乏清晰定位,就很难积累粉丝群体,自然也谈不上口碑传播。

有趣的是,对照一下雷克萨斯。

当初也是亚洲品牌进军中国,但无论遇到多少波动,人家始终坚持统一名称,坚持稳扎稳打提升服务体验,从而慢慢渗透进用户生活中。

不急于求成反倒避免陷入今天这种尴尬境地。

捷尼赛思在中国屡战屡败的真正原因-有驾

所以所谓“三进三出”,更多是在验证一个简单残酷的事实:市场耐心有限,每一次试错都会消耗剩余筹码。

站在消费者角度,我们当然希望竞争越激烈越好,这样选择更多。

但从企业策略来看,如果只是寄希望于国产化降价救命,那无异于饮鸩止渴,因为真正的问题还藏在人们脑海里的那句话:“凭什么选你?”

如果这个疑问解不开,即使把售价砍下来,再配齐智能座舱和L2+辅助驾驶,该凉还是凉。

想到这里我忍不住设想一个画面:某天,在成都的一条街角,新开的捷尼赛思展厅前,一个年轻销售员热情介绍最新款车型配置,全景落地窗反射着旁边理想店排队交付的新车潮水般涌动。

他笑容依旧灿烂,可内心或许也会闪过一句话——我们真准备好了面对这样的战场吗?

所以啊,看戏的不妨继续吃瓜,看热闹之余顺带观察一下汽车行业格局怎么变;至于盘上的棋子,它自己必须先弄明白规则才能玩下去。

不然,无论第四次第五次卷土重来,都免不了又匆匆谢幕。

而你呢,如果预算够,会考虑给这样一个屡败屡战但始终不得其门而入的玩家一次机会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