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汽车巨亏6700亿日元背后的断臂求生:裁员关厂能否逆转颓势?

历史性巨亏:日产的至暗时刻

2025年5月13日,日产汽车公布2024财年财报,净亏损达6709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55亿元),创下公司成立以来的最高亏损纪录。这一数字远超2019财年的6844亿日元亏损,且与2023财年4266亿日元的盈利形成冰火两重天。全球销量下滑、中国市场溃败、成本失控,日产正深陷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

财报显示,日产全年合并净销售额同比微降0.4%至12.6万亿日元,营业利润率仅0.6%。更严峻的是,其自由现金流持续恶化,截至2024年9月的半年内,汽车业务自由现金流为-4483亿日元,资金流动性压力日益凸显。

日产汽车巨亏6700亿日元背后的断臂求生:裁员关厂能否逆转颓势?-有驾

销量腰斩:中国市场的致命失守

日产颓势的核心,是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中国的崩盘。2024年,日产在华销量仅69万辆,较2021年的113万辆暴跌近40%。面对中国本土品牌的电动化攻势,日产缺乏有效应对策略,11月单月销量同比再降15%。分析师指出,日产在美中两大市场的“双线溃败”尤为致命:美国市场因混合动力车型缺失而失去份额,中国市场则因电动化转型迟缓被比亚迪、蔚来等新势力挤压。

全球范围内,日产2024财年销量同比下滑2.8%至334.6万辆,2025财年预计再降2.9%至325万辆。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工厂利用率仅70%,迫使日产启动全球工厂从17家砍至10家、产能压缩至250万辆的激进计划。

日产汽车巨亏6700亿日元背后的断臂求生:裁员关厂能否逆转颓势?-有驾

断腕自救:裁员2万人的成本豪赌

新CEO伊万·埃斯皮诺萨的“重组计划”堪称壮士断腕:

1. 人力缩减:到2027财年裁员2万人(含已裁9000人),制造部门占65%,研发部门占17%;

2. 产能优化:关闭7家工厂,暂停日本九州电池厂投资,将平台数量从13个减至7个;

3. 研发收缩:暂停2026财年后新品研发,专注现有车型升级;

4. 供应链重构:削减70%零件复杂度,引入中国供应商参与全球制造。

目标是通过5000亿日元成本削减(2500亿可变+2500亿固定),在2026财年实现正利润和现金流。但代价沉重:仅裁员和关厂就将导致每年6000亿日元非经常性损失,与2019年危机时期相当。

日产汽车巨亏6700亿日元背后的断臂求生:裁员关厂能否逆转颓势?-有驾

战略迷途:电动化滞后与联盟危机

日产的困境折射出传统车企转型的集体阵痛:

- 电动化掉队:尽管计划推出新款聆风和中国特供新能源车型,但相比特斯拉、比亚迪的全面电动化,日产第三代e-POWER混动技术尚未形成差异化优势;

- 联盟瓦解:与本田的合并谈判因“全资收购”争议破裂,与雷诺的印度业务重组进展缓慢;

- 信用危机:三大评级机构将其债券定为“投机级”,融资成本飙升。

前CEO卡洛斯·戈恩尖锐批评:“日产已奄奄一息,决策迟缓让自救窗口不断缩小。”而本田的境遇同样堪忧——2025财年经营利润暴跌58.8%,日系车抱团取暖的呼声再起。

日产汽车巨亏6700亿日元背后的断臂求生:裁员关厂能否逆转颓势?-有驾

未来赌局:5000亿日元能买来重生吗?

分析机构对日产前景分歧明显:

- 悲观派:QUICK预测2025财年净亏2259亿日元,冈三证券更看空至4500亿日元,认为关税和供应链动荡可能让重组计划落空;

- 谨慎乐观派:日产手握1.9万亿日元未使用信贷额度,若能将盈亏平衡点从310万辆降至250万辆,或能在2026财年扭亏。

这场豪赌的核心,在于能否在电动化浪潮中找回技术话语权。正如内田诚时代启动的“电弧计划”,日产需要证明,当下的收缩不是溃败,而是为下一次起跳蓄力。

日产的危机,是传统汽车巨头转型困局的缩影。当“降本增效”成为生存法则,2万员工的命运、10家工厂的存亡、5000亿日元的筹码,共同构成了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产业赌局。而对于整个日系车阵营,这场风暴或许只是更大变革的前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