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车主来说,尤其是那些喜欢带着家人自驾出游或者热衷于户外露营的朋友们,可能都遇到过一种颇为无奈的场景。
好不容易在拥挤的停车场里找到了一个车位,熟练地倒车入库,车尾与后方的墙壁或者障碍物保持着一个完美的距离,既安全又不占用多余空间。
可就在准备卸下行李,开始享受假期的时候,问题来了:后备厢因为离墙太近,根本没有足够的空间完全打开。
这时候,要么只能费力地把车往前挪动,破坏了刚才完美的停车状态;要么就得全家总动员,打开后车门,放倒座椅,像“蚂蚁搬家”一样从车厢内部把一件件装备往外掏,原本轻松愉悦的心情,瞬间就被这种不便打了折扣。
每当这时,许多人心里可能都会冒出一个同样的想法:如果车头也能有一个储物空间,那该多好。
这个设想中的“车头储物空间”,在汽车行业里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前备厢。
它的好处显而易见,尤其是在中国普遍习惯车头朝外停车的环境下,取放物品的动线变得极其方便和高效。
停好车,人走到车头,轻松打开前盖,无论是露营装备、钓鱼用具,还是超市采购回来的大包小包,都能从容取放,完全不必担心车尾空间不足的尴尬。
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非常实用的设计,按理说应该受到广泛欢迎才对。
然而,当我们放眼整个汽车市场时却会发现,配备前备厢的车型本就不多,而那些能把前备厢做得容积可观、设计合理、让大多数消费者感到满意的车型,更是凤毛麟角。
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这个“神器”的普及呢?
首先,一个最根本的限制来自于汽车的“出身”,也就是它的动力结构。
在过去漫长的燃油车时代,汽车的心脏——发动机,以及与之配套的变速箱、散热水箱、中冷器、进气管路等一系列复杂且庞大的机械部件,几乎无一例外地被布置在车辆的前部,这个空间我们称之为发动机舱。
对于设计师而言,这个区域的布局早已被这些核心部件塞得满满当-当,并且还要考虑散热、管线走向等诸多问题,根本不可能再凭空挤出一个规整、干净的储物空间来。
这就从物理结构上,给前备厢的出现设置了一道几乎无法逾越的门槛。
因此,在那个时代,拥有前备厢的车型,通常都是一些结构布局比较特殊的“少数派”,比如经典的保时捷911和718。
它们的发动机一个在车辆的最后面(后置),一个在座椅的后方(中置),正是因为将“动力总成”这个占地方的大户挪走了,才使得车头部分得以被完整地释放出来,用作储物空间。
但这毕竟只是跑车领域的特殊案例,对于占据市场绝对主流的前置发动机布局的家用车来说,前备厢始终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奢望。
随着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情况发生了变化。
纯电动汽车用电机、电池和电控系统取代了传统的发动机和变速箱,前舱内的空间一下子变得开阔了许多。
从理论上讲,为电动车设计一个前备厢,似乎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然而,一个比结构限制更为复杂和严峻的挑战浮出水面,那就是安全问题。
汽车的车头部分,并不仅仅是一个覆盖车轮和悬挂的空壳,它在车辆被动安全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发生正面碰撞时,车头前部的结构需要像一个被精心设计过的“缓冲区”一样,通过自身的有序变形和溃缩,吸收掉绝大部分的撞击能量,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驾驶舱内乘员的安全。
现在,如果为了设置一个前备厢,而在这个至关重要的“缓冲区”里挖出一个巨大的空洞,就等于直接改变了车辆原始的车身骨架和受力结构。
原本在碰撞中应该顺着特定路径传递和分散的冲击力,现在路径被切断了,这会对整车的碰撞安全性能构成巨大的挑战。
工程师们必须从头开始,对整个前部车身结构进行重新设计和优化。
这不仅仅是在开口周围增加几根加强梁那么简单,而是需要通过大量的计算机模拟和实际碰撞测试,来验证新的结构能否在碰撞中依然有效地吸能,并保证车身的刚性。
此外,前备厢本身作为一个储物容器,其内衬材料还需要满足严格的防火阻燃标准,同时整个腔体必须做到可靠的密封防水,并且具备足够的承重强度。
这一系列复杂的设计和验证工作,无疑会大幅增加车企的研发难度和时间。
研发难度的增加,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成本的上涨。
根据一些行业机构的分析,为一款车型开发带前备厢的版本,可能会使整车的研发总成本增加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
这笔不小的开销,最终还是会通过车辆的售价,转嫁到消费者的身上。
这就形成了一个让车企和消费者都感到两难的局面:车企投入了巨大的成本去解决安全和工程难题,但为了控制风险和成本,往往只能做出一个容积不大的前备厢,实用性大打折扣。
比如市面上一些十万级别的纯电轿车,虽然配备了前备厢,但65升左右的容积,放下一个双肩包或者一些零碎物品尚可,但对于行李箱这样的大件物品就无能为力了。
而一些二十万级别的车型,前备厢容积提升到71升,虽然能勉强放进一个登机箱或者折叠后的婴儿车,但空间依然捉襟见肘,无法同时满足多种储物需求。
消费者会觉得,为了这么一个“聊胜于无”的空间,多付出购车成本似乎并不划算。
而像特斯拉Model S那样,拥有88升可观前备厢容积的车型,其售价却高达六七十万元,这又超出了绝大多数家庭的预算范围。
正当人们普遍认为,一个空间巨大、价格亲民且安全可靠的前备厢,是一个难以实现的“不可能三角”时,一些中国的汽车品牌开始用实际行动给出新的答案。
近期,蔚来汽车旗下的新品牌乐道推出了一款名为L90的车型,其前备厢容积达到了惊人的240升。
这个数字已经不是对现有产品的小幅改进,而是实现了数量级的超越。
根据官方展示,这个前备厢可以轻松并排放下两个20英寸的行李箱再加一个儿童行李箱,或者容纳一个30英寸的超大号托运箱,其空间表现甚至堪比一些小型轿车的后备厢。
为了在实现巨大空间的同时确保绝对安全,乐道在工程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们为前舱设计了全新的“六纵十横”网格状受力结构,并在开口周围使用了高强度的6系铝合金材料构建三角稳定桁架,底部更是增加了一根屈服强度高达2000兆帕的超高强度钢横梁。
这些看不见的投入,正是为了解决那个最核心的安全难题。
乐道L90的出现,证明了在强大的工程技术实力和真正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开发理念下,前备厢的结构、安全与成本之间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
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日益深化,相信会有越来越多像这样真正解决用户痛点的创新设计涌现出来,让前备厢这个实用的功能,不再是少数高端车型的专属,而是能惠及更多普通消费者的标准配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