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人的饭碗,说丢就丢了,消息一出来,不少人连夜在网上发帖吐槽——“怎么说裁就裁,日子没法过了!”道理其实谁都懂,福特不是福利院,公司要的是赚钱,遇上卖不动的车,砍人就像理头发一样,根本不带犹豫的。可问题来了,号称新能源时代要改变世界的电动车,怎么说凉就凉了?大家都喊着环保,为什么买账的人还是这么少?
这年头你跟谁唠嗑,十句里能有八句是围着“电动车未来”转的。各国政府前些年一通号召,说是电车一定比油车干净,买电车还能补贴,开到哪儿都畅行无阻,连考驾照都动了“小算盘”,劝大家早点转型。想想那会儿的盛况——官媒追捧,专家站台,企业投钱,股民狂欢,钢铁工厂、南方锂矿都一锅端,恨不得一觉醒来全世界都是电车。
可话说回来,去年还号称要全力加速,今年大众福特一个大佬接一个踩刹车。福特这回,把德国科隆厂的1000个工人一撒手,连带着工作班次也从两班减成一班,这背后的问题就值得琢磨了。企业嘴上说“远低于行业预测”,你说这“预测”是谁预测的,行业专家还是营销计划,是不是把理想当成了现实,把画大饼当成了真金白银?
继续刨刨根,这事真是工厂工人不努力,或者德国汽车工艺不过硬的锅?恐怕未必。近些年,欧洲市场电动车需求确实一直不温不火,好多时候掏钱买单的,都是靠政府补贴刺激出来的。等到经济不景气,政策一缩手,短时间说停就停,电动车的真实竞争力立马暴露出来。
你去欧洲街头溜达一圈,能充电的地方其实少得可怜。在一些老城区,楼老路窄,装根充电桩费劲。那些说“买电车省心省钱”的专家,有几个去排队等充电了?家用一头正常,一到自驾出远门季节,直接变成断电焦虑。欧洲本来冬天又冷,极端天气一多,电池衰减也快,安全感更缩水了。
再说价格,电动车宣传说“总成本便宜”,但那都是算个大账,老百姓买车还是看“开几年得花多少钱”。电车本身贵,折旧更快,修起来更麻烦;油车呢,贬值慢,技术成熟,配件遍地都是,修车小哥也习惯油车。更扎心的是,很多人发现,当初口口声声的“终身免费换电池”、“五年质保维修”,到点一查,全是套路。企业也不是傻子,赔本用爱发电肯定走不远。
更离谱的是,车厂们说要“绿色环保”,拼命想赶技术潮流,但很多零部件还是要从亚洲进货。电动车卖得越多,反而让欧洲老牌工厂的技术工种更难生存。你说这时候,是追流行,还是守着饭碗安稳过日子?许多被裁掉、失业的人根本不是“创新不足”被淘汰,而是市场变化太快,政策风向突变,企业承受不住,又赶上经济低迷,还没缓过劲就得走人。
前些年补贴政策有效果吗?当然有,那会儿欧洲电车销量蹭蹭涨。可效果来得越快,后劲往往也散得快。有些政策是激励好心态,有些政策只是揩油腾挪的手段。大企业借机拿补贴,羊毛薅到手,一看市场不行,立马扔掉包袱。所以现在一说“行业预测”,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靠补贴和政策堆起来的需求,没法持久。就像小时候捏雪人,不下雪了,再怎么堆都堆不起来。
为什么美国那边反而还好一些?你要说美国人多爱环保,恐怕扯不上边。可人家有的是地儿,有的是便宜的能源,基建速度也快。更重要的是,美国车市向来对新东西包容高,再加上汽油价格常常变动,老美比较能接受新能源。再加上本土大公司热衷炒作“科技创新”,美国政府也敢出手扶持工厂,单靠“爱国买单”的也不少。
可你看看欧洲这边,电车遇冷早有征兆。从今年德国4月份起,新车注册量处处掉,福特份额十年从7%掉到3%不到,这说明什么?不是大家变懒了,而是市场规律开始“反杀”那些靠补贴起家的企业增长幻觉。现在连明星车FIESTA、FOCUS都停产了,新推的EXPLORER、CAPRI又卖不动,说明汽车消费本质从来没有被“新能源”忽悠糊涂——好用才是硬道理,不然喊破嗓子也没人信。
其实大家都想知道,这场“新能源革命”闹得再大,工人饭碗还能不能保得住?企业还能不能熬得过去今年?街头巷尾每天都在问,还有多少岗位能撑下去?政策再变,谁来兜底?答案其实并不复杂,市场不认账,什么潮流都是浮云的好看。
砍工人看起来是企业无情,其实也是被困在时代的轮回里走投无路。企业靠政策捡到的“红利”,也许只是饮鸩止渴。市场刚一反弹,旧业岗位没了,新业岗位还没准备好,就业结构一塌糊涂。而被裁掉的工人怎么办?旧日做油车的手艺派不上用场,学新技能又慢又贵。几年之前,孩子问爸爸“长大了能不能做修车工”,家长拍拍胸脯说“没问题,好技能饭碗铁”;几年之后,一封裁员通知,梦想全泡汤,真是天上一脚地上一脚。
此时有人要问:“那干脆别搞电动车了?”想简单了,这世界很多事,你不玩还会倒逼别人升级。新能源车虽然今天有点难,带来的产业升级、环保进步还是必须要的。但问题是谁来“扛下过渡期的代价”?不要以为一切都能自动消化,风险最后一般都是普通人买单。企业哭一哭,股价跌几天,最后难的还是上班族。
所以,今天我们探讨福特科隆厂裁员,其实是整个产业链和社会结构变动导致的“连锁效应”。新能源的未来肯定有,但这条路会“绊住”很多人的脚——也许路还没修好,很多人已经被抛下了。吹捧电车也要吹得接地气,投补贴、砸钱堆市场,也要考虑普通人的饭碗。别总盯着宏伟蓝图画“远景”,也该低头看看脚下多少人摔倒。
有人问:“产业升级难道没有牺牲吗?”有,那是肯定的。可问题是怎么让牺牲变成“转型的动力”,而不是社会痛苦,谁说这种转变只能靠人海战术、靠减员压缩成本?现在最缺的是有人能把“人”当成人,而不是生产线上的一个螺丝钉。一场风潮过后,有人东山再起,有人彻底被卷走,这事你不琢磨,到头来终究是自己的事。
回头看这十来年,“新能源”从风口到现实,从盛赞到冷冷清清,本质还是一句话——只求快,别求稳,最终摔的还是普通人。电动车的未来还得靠政策、技术、市场共同发力,但不应该让无数工人和小家庭当成试验品,成败只在几句新闻稿和汇报表格之间。想清楚这点,是企业、也是政府,更是每个一线打工人要思考的问题。
下回再有人嚷嚷“新能源替代油车势不可挡”,你可以反问一句——谁能保证明天不会又砍一批工人的饭碗?市场好是好,转型也要慢慢来。要不然,变革路上,摔倒最多的,永远是走在最前面低头赶路的那些人,不是坐办公室拿出主意的人。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