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半导体危机持续发酵,全球汽车产业站在悬崖边缘
一场由小芯片引发的全球汽车产业地震正在持续升级。自荷兰政府9月底冻结中资企业安世半导体的资产以来,这场持续一个多月的争端已引发连锁反应,让依赖其芯片的全球车企陷入停产危机。
安世半导体,这个在车规级功率芯片领域的“隐形冠军”,看似不起眼,却掌握着全球汽车产业的命脉。一辆普通的大众高尔夫汽车就需要搭载400余颗安世芯片,从电驱系统到车窗控制,数百个部件都离不开它的支撑。
更致命的是,车规芯片有着极高的行业门槛——从认证到量产需18-36个月,即便是高压芯片的替代品,也需要长达24个月的验证周期。这种严苛的要求,源于对汽车安全性的极致追求,必须确保芯片在极端环境下零失效。
危机爆发的连锁反应
危机的种子在9月30日埋下,荷兰政府以“担忧技术转移”为由,从闻泰科技手中接管了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中方随后实施出口管制,切断了安世在中国工厂的全球供货链路。
这一决定立即在全球汽车产业引发海啸。安世半导体80%的产品在中国完成制造,而其芯片广泛应用于全球汽车品牌。多数车企仅储备了2-3周的芯片库存,很快就面临断供威胁。
大众沃尔夫斯堡工厂已暂停高尔夫与途观生产,本田加拿大工厂一度全面停产,每日损失达数千万元。博世和采埃孚等零部件巨头也未能幸免,纷纷削减班次,为可能的停产做准备。
僵局持续,车企自救
11月初,事情曾出现转机。中国商务部宣布对合规用于民用用途的相关出口予以豁免,一度让全球汽车产业看到了危机解决的曙光。
然而,希望很快破灭。11月14日,安世中国再次向全体员工发布公开信,指责安世荷兰部分管理层“断供晶圆、质疑产品质量等方式恶意阻挠、干扰安世中国生产经营”。这意味着,尽管中方已经放宽出口限制,但安世半导体荷兰分公司却一直没有向其中国子公司运送硅晶圆进行组装。
面对僵局,安世半导体的客户们不再坐等政府层面解决问题,而是开始主动寻找临时方案。部分客户正与安世半导体欧洲部门合作,直接从其位于德国汉堡的工厂采购硅晶圆,然后通过单独渠道将晶圆运至中国,委托东莞工厂完成最终封装工序。
这种客户自救方案虽提供了临时缓解措施,但并非永久性解决办法,对小型客户而言也不具备可行性。
地缘政治的游戏
这场表面上的企业控制权之争,背后是大国科技竞争的阴影。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11月13日接受采访时坦言:“即使事后来看,仍会作出同样的决定”、“这给各国领导人都是一个警示”。
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对此回应表示:“这场半导体供应链危机带给全世界的深刻教训是,不能强行用行政手段不当干预企业经营。”
商务部发言人进一步指出,在荷兰政府9月30日发布行政令之前,全球半导体产供链是稳定和安全的。但荷方强行不当干预,才是造成全球半导体产供链动荡和混乱的根源。
未来的出路
荷兰政府已表示,将派代表团于下周初前往中国,寻求解决安世半导体问题。这一消息给危机带来了新的希望,但鉴于此前双方立场的严重对立,下周的磋商能否取得突破仍是未知数。
全球汽车产业的命运,现在悬置于两家隔空对话的“孪生”公司之间——一家在荷兰,一家在中国,它们拥有同一个名字“安世半导体”,却几乎已形同陌路。
这场僵局已超越了企业控制权之争,成为对全球产业协作体系的一次压力测试。在供应链深度交织的今天,任何试图以政治手段切割产业联系的行为,终将反噬自身。对于全球车企而言,加速供应链多元化、缩短关键芯片验证周期已成当务之急。
安世半导体危机再次证明,车规芯片供应链的稳定建立在长期技术积累与信任基础上,地缘政治干预只会两败俱伤。在全球化分工深度融合的今天,将商业问题政治化,最终只会让整个产业链付出沉重代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