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智能化新赛道——重卡,零一汽车有搞头吗?

最近看到零一汽车完成 5 亿 A 轮融资的消息,大谋作为一直关注新能源发展媒体人,忍不住想聊聊:自动化智能化重卡这事儿,到底有没有搞头?

自动化智能化新赛道——重卡,零一汽车有搞头吗?-有驾

先说说零一汽车这波操作的信息量。2022 年成立,到现在才三年就交付了近 700 台,运营里程超 2500 万公里,光看这数据就挺能打的。而且大宗物流客户占比快 80%,砂石、煤炭这些场景可不是随便糊弄就能拿下的,说明它家的车在实用性上确实有东西。

自动化智能化新赛道——重卡,零一汽车有搞头吗?-有驾

最让我惊讶的是成本控制。都说新能源重卡贵,但零一居然能做到和传统 "油改电" 车型成本持平,能耗还降了 20%。算笔账的话,每公里省 0.2-0.3 度电,一年跑 15 万公里就是 4.5 万电费,这对物流企业来说可不是小数目。难怪河南河北那边复购率能到 70%,换谁不想省钱啊。

不过智能驾驶这块才是重头戏。他们搞的端到端大模型技术,说能把系统复杂度降 90%,传感器成本砍 60%,这步子迈得可不小。但这里有个疑问:2025 下半年才开始非商业化运营,真能像说的那么神吗?毕竟卡车自动驾驶可比乘用车复杂多了,砂石场、港口这些场景的环境变数太大。

零一汽车创始人、CEO黄泽铧说未来 3-5 年新能源重卡渗透率能到 80%-90%,这个预测算不算乐观过头?我觉得得分开看:政策推动确实给力,物流企业降本需求也迫切,电动化这块大概率能快速渗透。但智能化能不能跟上?毕竟现在商用车可靠性问题还挺突出,硬件故障比软件多,零一想靠电动化重构车辆底层系统,这个思路是对的,但落地难度估计不小。

自动化智能化新赛道——重卡,零一汽车有搞头吗?-有驾

这里插句个人看法:零一和 Momenta 合作这事挺关键。Momenta 在自动驾驶算法上的积累,刚好能补上重卡在复杂场景下的感知短板。但两家能不能磨合好?毕竟一个是做车的,一个是做软件的,之前图森未来的例子还在那儿摆着。

自动化智能化新赛道——重卡,零一汽车有搞头吗?-有驾

其实行业里一直有个争议:电动化和自动驾驶是不是该分开走?零一的思路是 "未来电动重卡一定是智能化的",这点我挺认同。就像张红松说的,电动化给了重卡重做一遍的机会,数字信号传动比机械传动靠谱多了,这才是智能驾驶的底子。

最后说点实在的,这个赛道想成气候,得跨过三道坎:一是电池续航能不能满足长途需求,现在看零一主要跑中短途,长途还是瓶颈;二是自动驾驶在复杂路况下的可靠性,别光说砂石场,真上了高速咋办;三是成本能不能再降,毕竟物流行业利润薄得很。

总的来说,零一这步棋走得挺稳,但要说有没有搞头,还得看 2025 年底那 1500 台交付目标能不能实现,以及智能驾驶落地后的实际表现。

再往深了扒一扒。先从技术底层说起,零一汽车一直强调 “正向研发平台”,这玩意儿到底和传统重卡的 “油改电” 有啥本质区别?

传统燃油重卡改电动,就像给老房子强行装电梯,空间布局、承重结构都得迁就原来的设计。比如电池只能塞在车架两侧,不仅容量受限,还影响通过性。而零一的正向研发是从一张白纸开始,把电池包直接集成到车架大梁里,这样一来,续航能提到 300 公里以上(重载情况下),自重还比同级别油改电车型轻 1.5 吨。别小看这 1.5 吨,重卡运输讲究 “多拉快跑”,每年光因为这多出的承载量,就能给物流公司多赚好几万。

再说说电驱桥技术,这可是零一的看家本领。传统重卡是 “发动机 + 变速箱 + 传动轴” 的结构,动力传递效率最多 85%,而电驱桥直接把电机、减速器集成在车桥里,效率能飙到 94%。我专门去查过测试数据,同样拉 50 吨货物,从唐山港到北京的往返路线,零一的车比传统油改电重卡少用 28 度电。而且少了传动轴这些机械部件,故障率直接降了 60%,这对出勤率要求高的物流企业来说,简直是福音。

自动化智能化新赛道——重卡,零一汽车有搞头吗?-有驾
自动化智能化新赛道——重卡,零一汽车有搞头吗?-有驾

智能驾驶系统的硬件配置也值得说道。零一用的是 “纯视觉 + 激光雷达” 的混合方案,前向装了 1 个 128 线激光雷达,周围配了 8 个高清摄像头和 6 个毫米波雷达。很多人觉得激光雷达太贵,但他们通过规模化采购,把单台车的传感器成本压到了 3.5 万以内,比行业平均水平低了一半。更绝的是他们的 “多模态大模型”,能同时处理摄像头的图像、激光雷达的点云数据,甚至能识别路面的积水深度、轮胎的磨损程度,这套系统在山西煤矿区测试时,面对粉尘弥漫的环境,识别准确率还能保持在 98.7%,这可比人工驾驶靠谱多了

但要想从封闭场景走向开放高速,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去年冬天,他们在连霍高速做测试时,就遇到过一个棘手问题:下雪天摄像头被雪花遮挡,激光雷达的点云也会受干扰。后来技术团队花了两个月,给系统加了 “雪花识别算法”,还在摄像头外面装了自动加热雨刮,这才解决。不过即便如此,要实现全国高速路网的无人驾驶,至少还得 5 年以上,毕竟中国的气候太复杂,从海南的高温高湿到东北的零下 30 度,车辆的适应能力得经得起全方位考验。

再聊聊行业大背景,为什么资本突然开始扎堆新能源智能重卡?

看一组数据就明白了:2023 年国内重卡销量 117 万辆,其中新能源占比只有 4.3%,但今年上半年这个比例已经冲到 12.8%。政策端,工信部刚发布的《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发展规划》里明确说了,2025 年新能源重卡渗透率要达到 20%,2030 年达到 50%。地方政府也很给力,像深圳就规定,港口区域从 2024 年起新增重卡必须是新能源,上海更是给无人驾驶重卡开放了特定高速路段的路权。

市场需求端更不用多说,柴油价格这几年涨涨跌跌,算上保养成本,电动重卡的单公里成本比燃油车低 40%。而且现在重卡司机太缺了,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目前缺口已经超过 300 万,再过 10 年,随着老司机退休,这个缺口可能会扩大到 500 万。无人驾驶重卡虽然不能完全替代司机,但至少能让一个司机管两台车,大大缓解用工压力。

不过这个赛道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了。除了零一,像比亚迪商用车、特斯拉 Semi、嬴彻科技都在发力。比亚迪靠电池优势,在城市渣土车领域卖得不错;特斯拉 Semi 的 4680 电池续航能到 800 公里,但价格太贵,国内物流公司接受度不高;嬴彻科技则专注于高速干线物流,和京东、顺丰这些企业合作密切。圆通速递引进的DeepWay新能源卡车

自动化智能化新赛道——重卡,零一汽车有搞头吗?-有驾
自动化智能化新赛道——重卡,零一汽车有搞头吗?-有驾

零一的优势在于它是 “整车 + 软件” 一体化,不像有些企业只做车或者只做软件。就拿自动驾驶系统来说,零一能直接修改车辆的 CAN 总线协议,让刹车、转向的响应速度比第三方软件快 300 毫秒。这 300 毫秒在紧急情况下,能让刹车距离缩短 1.5 米,对重卡来说,可能就是避免一场事故的关键。

但风险也不能忽视。最大的问题是电池回收,重卡电池容量大(一般 282 度电),衰减到 80% 以下就不能用了,现在回收体系还不完善,处理成本很高。零一虽然和格林美合作建了回收工厂,但单块电池的回收成本还是要 1.2 万元,这部分最终还是会转嫁到用户身上。

总的来说,自动化智能化重卡肯定是趋势,但想大规模落地,还得跨过技术、成本、政策这三道关。零一现在的进展确实亮眼,但后面的挑战只会更大。各位觉得,这赛道能在 5 年内迎来爆发期吗?或者说,你更看好哪家企业能跑出来?欢迎在评论区接着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