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龙系三剑客,揭秘厦门苏州金旅,千丝万缕的关联

平时咱们出门坐大巴、赶公交,或者在路上看到旅游团的大客车,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心过车头上的标志和名字。

有时候看到的是“金龙客车”,有时候又是“金旅客车”,还有时候是印着“海格”标志的车,但车尾可能也写着“苏州金龙”。

这几个名字都带个“金龙”,看起来就像是亲戚,但又各有各的模样,搞得很多人一头雾水。

金龙系三剑客,揭秘厦门苏州金旅,千丝万缕的关联-有驾

它们到底是什么关系?

是兄弟几个分家单干了,还是说只是名字凑巧长得像?

今天,咱们就用最接地气的大白话,把这几家“金龙”的来龙去脉给您说清楚,保证您听完之后,下次再看到这些车,心里就跟明镜儿似的。

要想弄明白这几个“金龙”的关系,咱们得先把时间倒回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

那个时候,国家改革开放的劲头正足,老百姓手头也渐渐宽裕了,出门旅游、走亲访友的需求一下子多了起来。

但当时的客运市场,跑的大多还是些技术比较陈旧、坐着也不怎么舒服的客车。

福建厦门作为一个沿海开放城市,敏锐地发现了这里面的巨大商机:国内缺少高档、舒适的豪华大客车。

说干就干,1988年,厦门市成立了一家名叫“厦门汽车工业公司”的企业,这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金龙汽车集团的“老祖宗”,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进军高端客车制造业。

就在同一年,这家新成立的公司办了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

它联合了当时国内汽车行业的巨头——第二汽车制造厂(也就是现在的东风汽车),再加上一家香港公司,三方合资成立了“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这家公司,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大金龙”,也是整个金龙家族的“开山鼻祖”。

金龙系三剑客,揭秘厦门苏州金旅,千丝万缕的关联-有驾

这位“大公子”一出生就站在了很高的起点上,它没有从头摸索,而是直接引进了当时世界顶尖的德国奔驰客车的核心技术,再把它嫁接到东风汽车成熟的底盘上。

这强强联合的效果立竿见影,1990年它们推出的第一批豪华大巴,车里有柔软的航空座椅、电视机、录像机,甚至还有车载冰箱,在那个年代简直就是“陆地头等舱”一样的存在。

产品一推向市场就立刻引爆了,订单多得做不过来。

这家公司发展极其迅猛,母公司在1993年就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了全国客车行业里第一家上市公司,可以说是开局就拿了一手好牌。

“大金龙”在大型客车市场上的巨大成功,让它的母公司看到了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光有大车还不够,那些单位通勤、短途旅游用的中小型客车市场同样是一块大蛋糕。

于是,在1992年,母公司决定再成立一家公司,专门生产小尺寸的旅行客车,取名为“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

因为它的主攻方向是中小型车,所以大家就习惯性地叫它“小金龙”,也就是现在我们经常听到的“金旅客车”。

这位“二公子”的成长之路也很有看点,它非常聪明,没有跟自家大哥硬碰硬,而是走了另一条务实的路线。

比如在1995年,它看到当时丰田海狮面包车在国内特别受欢迎,就引进了相关技术,推出了自己的金旅海狮,直接成了当时市场霸主沈阳金杯的有力竞争者。

两年后,它又看准了丰田考斯特这款中巴车的市场地位,再次引进技术,打造出了金旅考斯特,迅速在中巴和轻客市场站稳了脚跟。

金龙系三剑客,揭秘厦门苏州金旅,千丝万缕的关联-有驾

到了1998年,“小金龙”也发展壮大,推出了自己专属的品牌标志,开始独立闯荡江湖,并且产品线也慢慢从小型车扩展到全系列客车,成为了金龙家族里一位实力非常强劲的成员。

时间来到1998年,这时候的“大金龙”已经是行业里的领军企业,产品供不应求,厦门的工厂就算加班加点也满足不了全国各地涌来的订单。

产能成了限制发展的最大瓶颈。

为了突破这个瓶颈,一个重要的战略决策被做出:到外地去,建一个新基地!

于是,“大金龙”作为主要投资方,来到了江苏苏州,在这里出资组建了“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这就是“苏州金龙”的由来。

从股权关系上看,苏州金龙是“大金龙”的控股子公司,所以按辈分算,它算是金龙家族的“孙子辈”。

但这位“小辈”的爆发力却让整个行业都为之震惊。

它成立的第二年,也就是1999年,恰好赶上国家开始实行“黄金周”长假制度,全国的旅游市场一下子火爆起来。

苏州金龙推出的客车正好迎合了这股旅游热潮,一上市就成了抢手货。

只用了短短两年时间,它的年销量就超过了3000台,营业收入高达5亿元,迅速成长为能和当时的中巴市场老牌强者“少林客车”相抗衡的新锐力量。

后来,苏州金龙在2003年推出了自己更广为人知的品牌——“海格客车”(Higer),全面向各种车型进军,发展势头非常迅猛。

金龙系三剑客,揭秘厦门苏州金旅,千丝万缕的关联-有驾

讲到这里,这个复杂的“金龙家族”关系网就基本清晰了。

咱们最后来做个总结梳理:这个家族的“大家长”,是“金龙汽车集团”。

它有两个百分之百控股的“亲儿子”,一个是“厦门金龙”(也就是大金龙),另一个是“厦门金旅”(也就是小金龙)。

然后,“大儿子”厦门金龙又在苏州投资生了个“儿子”,也就是“苏州金龙”。

所以,苏州金龙是金龙集团的“孙公司”。

为了加强管理,金龙集团自己也直接持有一部分苏州金龙的股份。

所以说,这三家“金龙”虽然在市场上是三个独立的品牌,各自有各自的产品和销售渠道,甚至相互之间也存在竞争,但归根结底,它们都源自同一个“大家庭”。

这种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模式,反而激发了三家公司的活力,让它们共同成长为行业的佼佼者。

看看现在的市场格局就能明白这个家族的实力。

根据近年的销售数据,虽然河南的郑州宇通常年稳坐客车销量的头把交椅,但金龙三兄弟联合起来的力量绝对不容忽视。

通常,苏州金龙(海格)的销量能排到全国第二,而厦门金龙和金旅客车的排名也都在前五、前六的位置。

三家公司的销量加在一起,几乎能和行业龙头宇通平分秋色,共同占据了中国客车市场的巨大份额。

回望这段发展历程,金龙系从一个地方企业起步,通过精准的市场判断、先进的技术引进和快速的产品更新,一步步超越了许多曾经辉煌的老牌客车厂,成为了中国制造业的一张闪亮名片。

这不仅是一个企业家族的成功故事,更是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制造从学习模仿到自主创新、并最终走向世界的生动写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