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市场正掀起一轮前所未有的价格与服务大战,导火索是一纸关于购置税的政策调整。 9月22日的一场直播里,蔚来创始人李斌毫不遮掩地放出一个狠招:若你现在锁单,但要到2026年才提车,蔚来愿意帮你兜底购置税的差额。
这一承诺,等于把税负的波动直接摁在了消费者的手里,短时间内就把市场的神经绷紧了。 同一天,工信部、财政部、税务总局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2026—2027年新能源车型购置税减免的技术要求公告。
官方的意思很清楚:从明年起,新能源车的购置税减免正式减半。 看似给消费者留有余地,实则把热度推向更高的竞争门槛。
原本以为“买车更省钱”的时代将持续,结果却像一场价格与技术的双向挑战赛,玩家需要用更强的产品力和更灵活的服务来维持市场份额。 具体到数字,去年同一价格的新能源汽车,购置税的减免额度相当于购物车里的一张大便捷券。
当前这张券还在,明年却只剩下原税额的一半。 以30万级别的车型为例,燃油车的购置税大约2.6万元;今年12月前提车还有最高3万元的免征额度,实际缴纳几乎为零。
到了明年,同样价格的车,只能减免约1.5万元,税款自费差额达1.3万元。 对于高端车型,差距更明显——今年几千元的税负,明年要交2万元。
税收的变化,直接落在消费者的购车成本上,影响的并非虚无,而是每一个家庭的实际钱包。 除了减免额度,技术门槛也大幅提高。
新规对纯电动乘用车的“电耗门槛”提出更高要求,要求达到的新能效标准比现行标准更严。 一个1.5吨级别的纯电车,过去的电耗限制可能在15kWh/100km附近,新规下很可能要逼近甚至压低到14kWh/100km。
对超重车型也给出硬性约束,最大设计总质量超过3500kg的大型纯电SUV,现在要按照与3500kg以下车型同等的限值执行。 对于插电混动来说,挑战则更大。
纯电续驶里程必须从此前的43公里提升到100公里,并且要以“等效全电里程”为条件衡量。 更关键的是,所谓的“双线考核”机制:在电量保持模式(亏电状态)下,油耗需比同级燃油车低25%-30%;在电量消耗模式(满电状态)下,电耗要控制在同级纯电车电耗的上限范围内。
这一连串新规,意味着“油改电”的老旧技术与落后车型将难以在市场上立足。 面对政策变局,车企们的反应也迅速而明确。
蔚来成为先行者,为锁单用户提供税差补贴券,以抵减购车成本。 例如,一款市场价约44.68万元的车型,税差大约1.3万元将由蔚来承担。
此外,若锁单后等待时间超过8周,参与者还能获得额外的积分奖励。 这一系列做法,像是对未来市场上“税收缓冲”的综合补救,试图维持客户粘性,减轻消费焦虑。
华为在智驾与车联网领域的布局同样没有落后。 据报道,华为已对部分车型用户推出了税费补贴方案。
在11月3日前下单的客户,最高享受1.5万元的购置税补贴;同样,面向某些高端车型的提车延期补偿,也有最高1万元的税费补偿。 这一轮手笔,显然不仅是价格层面的“让利”,更是对消费者情感与信任的一种稳固。
市场的博弈,远不止于“谁给得多”。政策的硬性变更意味着明年元旦起,凡不符合新标准的车型,将被直接从减免目录中剔除。 已经列入目录且符合新公告技术要求的车型,将自动进入2026年的目录继续享受优惠。
对消费者而言,最关键的是谨慎判断:若在2025年底购买新能源车,务必要避免买到“即将被剔除目录”的老款车型,因为到2026年上牌时,税收减免很可能已不再适用。 产能和交付的问题也随之放大。
市场热度高涨的车型,如蔚来ES8、问界M7、小米YU7等,因订单拥挤,现阶段的交付周期普遍被拉长,甚至排到明年。 尤其是小米YU7上市后,销量火爆,若企业不能解决产能瓶颈,单方面不参与补税的承诺,极可能让大量潜在客户转投竞争对手,用户口碑与市场份额都将受到冲击。
早些时候,华为与蔚来就曾对转订的小米YU7车主给予一定的补贴,已初步揭开了“谁来抢先填补税差”的市场序幕。 现在的问题并不仅在于谁的补贴多,而是消费者的选择权被谁更好地保护。
小米YU7成为当前最为焦灼的焦点,发布会当天就把产能卖光。 若继续走现有路径,提车周期的显著延长或将迫使一批消费者重新考虑订车与退订的可能性——要不要开放退订或转订的通道,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
这不是单纯的价格竞争,而是对企业是否愿意承担因政策调整带来的用户体验成本的一次真实考验。 展望2026年,行业格局将迎来一次真正的洗牌。
技术门槛提高,资源会向头部企业聚拢,竞争格局趋于集中。 谁具备更高的能效、更新的技术路线、稳定可靠的供给能力,谁就更容易在新规落地后保住市场份额。
对于消费者而言,短期内或许会经历价差与等待的双重压力,但从长期看,节能高效的产品、稳定的售后与更优质的使用体验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购置税补贴的炮火落在谁头上,最终会落在消费者的选择上。
如今,李斌和华为等人已经把“补税”这张牌打出。 小米则处于被动与焦虑并存的尴尬位置:要不要跟进,是否需要在价格与服务之间作出更大让步?这不是单纯的商业选择,而是对品牌长期信誉的一次试炼。
市场的眼睛正紧紧盯着雷军,盯着他愿不愿意在关键时刻公开给出一个对消费者更友善的方案。 若选择跟进,或许能带来一次强有力的信任修复;若坚持现状,短期内可能丢失部分追随者,甚至引发价格战的“灯下黑”,让对手趁虚而入。
从全局看,政策的落地像是一场没有缓冲期的急速降温。 明年起,谁能迅速通过高效的技术改造和成本控制,谁就能在新市场环境中占据主动。
车企需要做的不只是降价,更是优化电池与能耗的综合表现,提升整车的可靠性与安全性,真正把节能与 longevity 变成消费者愿意为之买单的价值点。 消费者则应以更加理性的眼光去评估车型的长期成本与维保能力,而不是被短期的税收优惠冲昏头脑。
你会因为这次政策调整而改变购车计划吗?若你已经锁定了订单,是继续等待还是主动寻求转订或退订的方案?在厂商们纷纷亮出补税与补贴的同时,你更看重哪一项:更低的总价,还是更稳的用车体验和更可靠的后续服务?在新能源的浪潮里,谁能真正兑现承诺,谁又会让价格承诺化成空话?你的选择,正在决定未来市场的走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