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最近的操作,讲真,突出一个精神分裂。一边是ID系列在那边修仙渡劫,据说已经快要悟出“电费比油贵”的大道了,另一边,你看,朗逸Pro这浓眉大眼的家伙也坐不住,开始一把子整活了。看着网上这组实车图,我脑子里就一句话:大众不装了,摊牌了,它也想当网红,哪怕是土味网红。
这个前脸,官方说是什么最新设计语言。来,我给你翻译翻译,什么叫最新设计语言。就是把之前那个用了十几年的套娃模具扔了,一咬牙一跺脚,换了个新的、更夸张的套娃模具。你看那个巨大的下格栅,咧着个大嘴,像个表情包。但这不是开心的笑,这是一种“你们都得死”的狞笑,是那种道诡异仙里主角马上就要失控前奏。这是大众在用脸告诉所有对手,尤其是那帮国产新势力: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我一个卖了几十年车、以中庸为本的浓眉大眼的家伙,现在也要开始搞闪电战了,就问你怕不怕?
这操作属于典中典的掀桌子行为。以前大家在餐厅里吃饭,比的是谁家菜色好,谁家服务员漂亮。大众朗逸就是那个卖盖浇饭的,虽然不好吃,但管饱,不出错。现在国产车直接把满汉全席摆上来了,还天天八折。大众一看,坏了菜了,再卖盖浇饭就要饿死了。最好的防守不是把自己的饭做好吃,而是直接把餐厅爆了。这个朗逸Pro的前脸,就是大众扔出的第一颗烟雾弹,突出一个“我疯起来连自己都打”。太阳看了估计都要一个趔趄。
再看车身侧面,诶,又冷静下来了。还是那个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成熟稳重得像个四十岁的中年干部,刚开完一个一下午的会。这种强烈的反差感,就好像一个雷电法王突然开始打太极,上一秒还在呼风唤雨,下一秒就开始养生。这种精神状态,讲真,我非常关心李斌老师的同时,也开始关心大众的设计师了。
然后是内饰。哦豁,悬浮大屏,液晶仪表。大众终于开窍了,把那套可以当传家宝的内饰给换了。这感觉就像你那个只会用功能机的爷爷,突然扔掉听匣子,开始用iPhone刷短视频了,又惊又喜又有点害怕。你看着那个简洁到有点空旷的飞升台,会怀疑这还是不是你认识的那个大众。但这套东西,讲真,国产车三年前就玩腻了。
我作为一个真的开过好几年所谓智能汽车的中年人,看到这种屏幕就头大。花里胡哨的功能一大堆,最后开车常用的就那几个。你给我一个能一秒打开空调除雾的实体按键,比你给我装个能看爱奇艺的大屏有用一万倍。真的,一万倍。这种所谓的科技感,很多时候是给副驾和后排乘客表演用的,司机本人,只想安安静静地开车。这玩意儿就不是给懂车的人设计的!说到这我想起来,我楼下那辆开了十年的老朗逸,车漆都晒爆皮了,上周居然还看见车主在给它打蜡。那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车身加长了,空间变大了。废话。现在造车跟修仙一样,不动则已,一动就是要飞升。尺寸不大一点,轴距不拉长一点,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加大加大再加大,恨不得把车造成一个移动的两室一厅,堪称物理学上的压缩毛巾。大众想用这个Pro告诉大家,朗逸不只是买菜车了,它也可以是年轻人的第一台“战斗伙伴”。
但这个逻辑就很怪。会买朗逸的人,要的就是一个极致的“买菜车”属性:省心、耐用、不出错,品牌还有点小光环。你现在给它搞个运动前脸,加个骚气颜色,就像给一个三好学生脖子上挂个大金链子,他自己都觉得别扭。这是一种身份认知的错乱。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大众比作一个想当网红的中年人,可能有点刻薄了。但你再看看那个前脸,诶,好像又没那么刻薄。
最后说动力,1.5L和1.5T。这个就没啥好说的了,还是那个味儿。买1.5L的,追求的是一种四大皆空的驾驶体验,油门踩下去,发动机转速上去了,车速没啥变化,主打一个心如止水。买1.5T的,能稍微获得一点推背感,但也就是在你背后轻轻推了一把的程度。能过,就是能过。
所以你问我这车到底怎么样?我的结论是,它成功地让自己变得更不像朗逸了。它想讨好年轻人,但骨子里还是那个中年人的灵魂。它想在内饰上搞革命,但动作比别人慢了三年。而对于一个真正想买朗逸的人来说,一个不像朗逸的朗逸,可能就是最大的问题。
最终,它会卖得很好。为什么?因为它是大众,因为它是朗逸。这个名字本身就是金钟罩铁布衫。市场有时候是不需要逻辑的,只需要惯性。就像很多人买特斯拉,不是因为它自动驾驶多牛逼,就是因为它是特斯拉。这种品牌玄学,你不得不服。大众朗逸Pro,就是大众在这场黑暗森林大逃杀里,一次非常拧巴的自救。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