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 15 日,一则消息在汽车圈炸开了锅 —— 德国大众集团与中国小鹏汽车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当两个看似处于不同赛道的车企紧紧握手时,没人会怀疑,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商业合作,而是全球汽车产业百年变局的标志性时刻。
放在十年前,谁能想到会有这样的场景?那时的中国汽车市场,还在为拿到大众、丰田等国际巨头的发动机技术授权而欣喜。燃油车时代,中国车企就像追赶者,一步步学习着外资品牌的制造标准、核心技术,合资工厂里的生产线、零部件供应链,几乎都由外资主导。但智能电动车浪潮一来,一切都变了。这次合作中,小鹏自研的 CEA 电子电气架构要全面装进大众的车里 —— 不只是纯电动车,连朗逸、帕萨特这些国民燃油车,未来都要靠中国技术实现智能化升级。
大众的迫切不难理解。作为全球销量最大的传统车企,它在电动化转型中踩了不少坑。2025 年上半年,大众在欧洲的燃油车销量还占七成以上,但中国市场新能源渗透率已经突破 45%,自家 ID 系列电动车销量增速明显放缓。消费者不再只看品牌光环,而是更在意智能驾驶、车机系统这些新东西。小鹏的CEA架构刚好能解燃眉之急:这套系统能把整车电子控制单元减少三成,让燃油车也能像电动车一样随时 OTA 升级,高速领航、自动泊车这些功能很快就能落地。对大众来说,这不仅能把研发周期缩短四成,还能省下三成多成本,相当于给转型按下了加速键。
小鹏也借着这次合作打开了新空间。大众 7 亿美元的战略投资,直接缓解了研发资金压力;联合采购能让电池、芯片这些核心部件成本降下来,预计 2026 年单车成本能少 12%。更关键的是技术变现 —— 按每辆车 1500 元的授权费算,要是大众年装机量达 100 万辆,小鹏每年就能多赚 15 亿。而且借着大众在欧洲的 1.2 万家经销商,小鹏计划明年把 G9、P7i 卖到德国、挪威,目标拿下当地高端电动车 15% 的份额,这可比自己从零搭建渠道快多了。
这事儿在行业里投下的涟漪可不小。消息一出,小鹏港股单日就涨了 13.6%,市值突破 1750 亿港元。资本市场用脚投票,说明大家看好这种 "技术输出" 模式。其他车企也坐不住了:丰田、本田开始加快和中国科技公司接触,生怕在智能化上掉队;博世、大陆这些老牌供应商压力陡增,而德赛西威、中科创达等中国企业接到的智能驾驶订单明显多了起来。很明显,汽车行业的技术标准、供应链格局,都要跟着变了。
当然,挑战也摆在眼前。大众的 "工程师文化" 讲究严谨规范,小鹏的互联网团队习惯快速迭代,两种风格能不能磨合好,直接影响技术落地效率。更敏感的是数据问题,大众车主的驾驶数据接入小鹏系统后,归属权和隐私保护怎么界定?还有消费者买不买账 —— 花二十多万买辆大众,打开车机却是中国系统,大家能接受吗?这些都需要时间来验证。
但不管怎么说,这场合作已经撕开了一个口子。就像浙江大学研究员盘和林说的,现在汽车行业进入存量竞争,要么组队变强,要么被淘汰。未来几年,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 "传统车企 + 科技公司" 的联盟,高端市场由特斯拉、蔚来这些全栈自研的玩家主导,中低端市场则靠联盟抢占份额。围绕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的 "生态战争" 会越来越激烈,就像手机行业的 iOS 和 Android 之争。而中国车企,也会从单纯卖车,转向 "技术授权 + 本地化生产" 的全球化新模式。
当大众和小鹏的签约笔落下时,一个旧时代正在退场。曾经靠外资技术输血的中国汽车工业,如今终于能把自己的技术装进全球巨头的车里。这不是终点,而是中国汽车定义全球标准的新起点。未来十年,全球汽车市场的游戏规则,或许真要由中国来改写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