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圈恒大爆雷!裁员2万日亏1亿,曾狂言不屑中国市场

最近大家要是路过东风日产的店,估计心里都会犯嘀咕,那门口挂着的优惠条幅,动不动就是“直降五万”、“优惠六万”,感觉跟菜市场大甩卖似的。

很多人心里肯定都在问,这还是那个我们熟悉的日产吗?

曾几何知,日产在我们心里那可是“家用车之王”的代名词,尤其是像轩逸、天籁这些车,皮实耐用、省油舒适,是多少家庭的第一辆车。

可现在这架势,怎么看都像是在“清仓甩卖”,要把自己往廉价品牌的路上推。

车圈恒大爆雷!裁员2万日亏1亿,曾狂言不屑中国市场-有驾

这种巨大的反差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惊涛骇浪?

今天咱们就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聊一聊这个曾经的汽车巨头,到底经历了什么。

要想知道一家公司过得好不好,不能光看马路上跑的车多不多,得看它的账本。

最近日产公布的财务报表,那数字简直是触目惊心,说是交出了二十年来最差的一份成绩单一点都不过分。

去年一整年,日产在全球范围内净亏损折合人民币高达326个亿。

这个数字可能很多人没概念,我们来算一笔账,一年365天,平均下来,日产每天一开门,什么都还没干呢,就先亏掉了将近一个亿。

这个烧钱的速度,实在是太吓人了。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经营不善了,而是整个公司的生存都拉响了警报。

面对这么一个巨大的窟窿,新上任的全球总裁埃斯皮诺萨也是急红了眼,上来就搞了一场堪称“壮士断腕”的大改革。

具体怎么改呢?

就是关厂和裁员。

计划在全球范围内关掉7家工厂,其中就包括了我们国内的常州工厂,这直接导致超过两万名员工要面临失业。

更狠的是,有些项目说停就停,比如一个已经投入了不少钱、正在建设的电池工厂,也是直接被砍掉,连犹豫一下都没有。

在他们的内部文件里,“削减成本”这几个字被反复提及,频率高得吓人。

车圈恒大爆雷!裁员2万日亏1亿,曾狂言不屑中国市场-有驾

这种做法,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耳熟?

就像一个家庭突然遇到了财务危机,第一反应就是节衣缩食,能省的都省,甚至开始变卖家里值钱的东西来换取现金流。

传闻说这位新总裁甚至动了卖掉总部大楼的心思,虽然这可能只是个夸张的说法,但那账面上三百多亿的亏损可是实打实的,由不得人不信。

公司亏钱了,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多卖车。

怎么才能多卖车呢?

日产选择了最简单粗暴,也是最无奈的一招:降价。

曾经加价都难买的明星车型,现在都给出了巨大的优惠。

就拿轩逸来说,这款车在国内的群众基础非常好,一度是销量榜的霸主。

现在为了冲量,价格一降再降,最低的时候甚至卖到了七万多的“骨折价”。

这么一搞,销量确实有了一些起色,买的人多了起来。

但问题是,这种好看的销量数据背后,是更深的亏损。

财报里清清楚楚地写着,每卖出去一辆车,其实都是在赔钱。

这就好比你开个面馆,一碗面成本十块,你为了让店里看起来人多,非要卖八块,那肯定是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这种“赔本赚吆aho”的买卖,短期内能缓解一下现金流的压力,但长期来看,无异于饮鸩止渴。

车圈恒大爆雷!裁员2万日亏1亿,曾狂言不屑中国市场-有驾

它不仅会严重损害品牌形象,让老车主寒心,更重要的是,它根本没有解决企业亏损的根本问题。

那么,问题的根源到底出在哪儿呢?

说白了,就是日产在新能源这趟车上,掉队太严重了。

当咱们中国的比亚迪、理想、蔚来这些新势力,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用各种智能大屏、自动驾驶、超长续航的电动车不断刷新我们对汽车的认知时,日产却好像还在打瞌睡。

去年,日产在全球卖出去的车里,新能源车的比例还不到百分之五。

这个数据在今天这个时代,可以说是严重不及格了。

最让人觉得可惜的是,日产本不该是这个样子的。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日产的“聆风”这款纯电动车,是全世界最早实现大规模量产和销售的纯电动车之一,比特斯拉还要早。

可以说,日产是手握着一把王炸,起了个大早。

但不知道为什么,在接下来的关键几年里,它却变得异常保守和迟钝,眼睁睁地看着特斯拉和我们的一众国产品牌后来居上,把电动车市场搅得天翻地覆。

等它反应过来的时候,市场早就变了天。

现在大家提起电动车,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比亚迪的三电技术、是华为的智能座舱,或者是理想的“冰箱彩电大沙发”,很少有人还会想起日产这个曾经的先驱。

除了战略上的迟缓,日产在产品决策上也犯过致命的错误。

比如前几年在国内强行推出的“三缸奇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车圈恒大爆雷!裁员2万日亏1亿,曾狂言不屑中国市场-有驾

在中国市场,消费者普遍对三缸发动机心存芥蒂,认为它抖动、不耐用。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日产却固执地给奇骏这样一款有着极好口碑的明星SUV换上了三缸发动机,结果可想而知,销量一落千丈,口碑也跟着崩盘,把多年积攒下来的“技术日产”的好名声给砸得粉碎。

这一步棋,走得实在是太失策了。

在悬崖边上徘徊许久之后,日产似乎终于被现实打醒了。

它猛然回头,发现那个曾经可能被它带着几分傲慢看待的中国市场,如今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最活跃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也成了它唯一可能抓住的救命稻草。

于是,我们看到了日产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求生”动作。

比如新上市的纯电SUV“艾睿雅”,一上来就把价格定在了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区间,希望能以性价比换取市场。

紧接着又宣布,要在中国市场追加投资一百个亿,专门搞研发。

最重磅的,莫过于放下了国际巨头的身段,主动找到了我们中国的科技企业华为进行合作,准备把华为的智能座舱技术用到自己的新车上。

这些举动,放在几年前的日产身上,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但是,现在才开始发力,真的还来得及吗?

我们看看现在的市场,比亚迪一个月就能卖出几十万辆车,几乎是凭一己之力改变了整个市场的格局。

问界、理想这些品牌,每发布一款新车都能成为市场的焦点。

在这样一片已经杀成红海的市场里,日产这艘庞大但调头缓慢的巨轮,想要重新挤进主航道,难度可想而知。

它要面对的,不仅是比亚迪这样的巨无霸,还有同样在奋力转型的丰田、本田、大众等老对手。

这场战争的激烈程度,远非过去任何一个时代可以比拟。

对于日产来说,转型的阵痛才刚刚开始,未来的路,注定不会平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