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新世代宝马iX3的发布,我心里其实挺复杂的。别人只是在照片和手册里瞥了一眼,我倒是跟着从研发到供应链,到渠道各个环节挤了个底朝天,知道了不少内幕。
你知道吗?这车的核心卖点之一——那块4695圆柱电池——其实就像是厨房里用的煮饭锅。你用大了,能煮出多几碗米(续航),小了,火候就难掌控。它的标准内装电池容量108.7kWh,估算用起来,百公里能耗大概17度电(体感)。按这个续航,真要跑满可以从上海跑到北京的高速公路,当然吃的也是油耗——也就是电的成本大概在1.2元/度(粗算,略有偏差),所以每次跑个300公里,一箱电的油费算下来也就四五十块钱吧。
我还记得上次跟一个宝马供应链的朋友聊,聊到电池模组无模组化的设计。他说就像拼乐高——以前是个个拼起来的积木,现在直接把芯和壳合成一体,空间利用率提高30%,甚至可以把电池设计成平底锅一样,低矮低重心。这样一来,整车的重心降低了,转弯更稳,操控更直。尤其是长轴距后,后排空间飘了个大提升,会不会是真的,能试车再说。
对比:你问我同价位对手里的表现。比如奥铃Q4(估算样本少)和蔚来的某款,Volt这个概念车(纯为比照),两个最大的差异,不是续航,也不是外观,而是宝马的电子架构和自动驾驶系统。简单讲,这个超级大脑可以理解为一台性能出色的大脑。你让它跑个天马行空的任务,它都能应付的游刃有余——就像我买菜,比起传统的手推车,这个智能大脑可以自动规划路线、避障,甚至有点松下的自动带拎,但实际上,很多人还没有用到一半,毕竟真新鲜的东西一上线,都是值得怀疑的。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宝马到底怎么让这块Heart of Joy变得这么快!你想想,响应延迟不到1毫秒,相当于我用手机点个微信,秒上线,没感觉。这么精准的操控,靠的是什么?可能就像我用微波炉加热食物——微波里的能量传输温度,要快到让我们几乎感觉不到的程度,是不是用了什么更快的芯片和散热设计?我没细想过,但我猜测是不是用那种最新的碳化硅芯片——它的速度比之前的硅芯快一倍有余,能量损耗少很多。
再讲讲自动驾驶,宝马这次用了高通的Snapdragon Ride芯片。放在生活里,就是给车装了个超强大脑,它同时管理感知(像眼睛一样看得更远、更准)、决策(怎么走、什么时候刹车)、执行(转弯、刹车、加速),整个流程几乎像我开车时一路盯着前方的路,反应更快、更股神——会不断学和优化。但很奇怪的是,像自动变道这种功能,最多还能搞定130公里/小时的速度,说到这,我突然觉得:难不成未来还能在高速上做全程自驾?但每次想想,又觉得太冒险,毕竟我身边不少车友都说,技术再好,也别把自己当机器。
其实我真心很喜欢宝马这个超级大脑背后的逻辑。它们把这套软硬件融为一体,犹如在做一台厨师机,不仅能切菜、还能炒菜——也就是说,车辆的动力、电控、操控都在一台中央大脑里实现深度协同。除了这些硬核技术,座舱内的技术感也让我觉得未来这个车除了科技金矿,还能是个大天幕影院。那块17.9英寸的中控屏幕,总让我想到豪华、也让我担心,用这个东西,日子会不会变得新奇又麻烦?
客户最关心还是实操差别。比如长轴距版在后排空间上,估算比普通版多了个百来厘米,坐得更舒服吧。相比之下,市面上像奥迪Q3相似价位的车型,后排空间还是要差一截。这点在中国也特别明显。你我们后排乘客其实关注的是腿部空间和座椅舒适度。宝马用心在这点上下了不少功夫,尤其是专为中国市场定制的座椅,垫得更厚,坐起来就不像坐纸箱。我还在想:有没有可能未来的中国版还会把后排座椅做成豪华版那样的倾斜角度?只是补个留白。
问一句:你觉得宝马跑高速自动驾驶是不是能行云流水?我猜这个技术未来会不会变成全场景自动化?还是说像现在这样,还是需要人工多点操控?
这一切归根结底,是围绕用户体验装点的。从外观到智能座舱,再到硬核动力,其实我更关心的是:未来我们和车的关系,会不会真像电影里说的那样,车变成了会思考的伙伴?还是说,这份智慧只是卖点里的糖衣?答案,还得时间验证。
就像前面提到那个宝马1500,它那个经典双肾和天使眼,让我想起小时候在街上第一次看到老爷车时那种心动——虽然现在是全数字未来感十足,但那份直男的气场仍一如既往。想到这里,我不免擅自猜测:这辆车用的硬件,是不是会像人类的大脑那样,经过20年、30年的锤炼和遗传,不断切换记忆和创新?
怎么说呢?还不如期待开出去的那一刻,看光影在翅膀上的霓虹灯中流淌——这段还先按下来,不敢太快写完。因为未来的我,也许会发现,买车的其实不只是一台交通工具,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你说,下一次见面,能不会看到我在路上,用宝马智能助理点歌时,副驾还会偷偷笑出声?这就挺奇怪——我是不是太腻味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