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 × 沃尔沃:从 “蛇吞象” 到共绘中国汽车传世佳话

1982 年的浙江台州巷弄里,常有个背着相机的少年骑着旧自行车穿梭,逢人就笑着问 “要照相吗?清晰又便宜”。这个叫李书福的年轻人,把照相馆背景板都换成世界名车海报 —— 那时没人想到,这个爱汽车的少年,后来会写下中国汽车工业史上最动人的合作篇章。

吉利 × 沃尔沃:从 “蛇吞象” 到共绘中国汽车传世佳话-有驾

从照相馆到车企:李书福的 “敢闯” 路

李书福的照相馆生意火了一阵,但随着同行扎堆,利润被压得越来越薄。他没恋战,很快盯上了冰箱零部件 —— 租下五间旧屋合伙开厂,到 1986 年年产值就冲过千万元,1989 年更是飙到 4000 多万,成了台州民营龙头。可偏偏遇上家电 “定点生产” 政策,冰箱厂被迫关停,不然如今的家电市场,或许还能多一个 “吉利牌” 对手。

兜兜转转,李书福还是绕回了最爱的汽车。1994 年,吉利正式闯入汽车行业,成了中国首家民营车企。初期的路不好走:1998 年推出首款 “豪情” 轿车,连淋雨试验都没过,李书福气得用压路机碾碎这批不合格产品。后来 “豪情” 以 2.99 万低价切入市场,靠着 “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2000 年就卖破万辆,成了不少年轻人的第一辆车。

吉利 × 沃尔沃:从 “蛇吞象” 到共绘中国汽车传世佳话-有驾

可到了 2000 年后,BBA 全面国产化,宝马 3 系、奔驰 C 级霸屏中高端市场,2010 年更是卖破 50 万辆。反观吉利,没核心技术,只能靠模仿走性价比路线,想往上走却处处受限 —— 直到命运把沃尔沃推到了他面前。

沃尔沃的 “前世”:从安全标杆到 “烫手山芋”

比吉利早诞生近 70 年的沃尔沃,本就是汽车圈的 “实干派”。1927 年创立,第三年就盈利,很快拓展到商用车赛道,至今仍是该领域的佼佼者。1999 年,沃尔沃集团把汽车板块以 500 亿克朗卖给福特,自己专心做商用车;而被收购的沃尔沃汽车,在福特旗下把 “安全” 标签做到了极致,推出多项行业首创技术,坐进沃尔沃就等于 “安全感”,成了当时的共识。

可好景不长,福特给沃尔沃定了个模糊的 “近豪华” 定位,让它跟捷豹、路虎抢市场 —— 中高端拼不过捷豹,高端比不过路虎,再加上福特削减研发预算,沃尔沃的独立性被削弱,技术停滞,销量下滑,慢慢成了福特手里的 “烫手山芋”。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一来,福特负债飙到 258 亿美元,抛售沃尔沃成了必然选择。

18 亿 “蛇吞象”:中国汽车的 “逆袭起点”

当时的吉利,已经在谋划通过收购补技术短板。李书福看中了沃尔沃的安全基因和技术积累,直言 “沃尔沃能帮吉利实现全球化”。经过三年拉锯谈判,2010 年,吉利只用 18 亿美元就买下了沃尔沃 100% 股权 —— 这个价格在当时震惊业界,毕竟吉利的规模和实力远不如沃尔沃,媒体都称之为 “蛇吞象”,成了当年中国汽车圈最大的新闻。

吉利 × 沃尔沃:从 “蛇吞象” 到共绘中国汽车传世佳话-有驾

谁也没想到,这场看似 “不对等” 的合作,会成了两者相互成就的开始。对吉利来说,沃尔沃带来的不只是品牌,更是实打实的核心技术:大量安全专利、研发团队,让吉利的品控和安全性直接上了一个台阶;对沃尔沃来说,吉利的资金和中国市场支持,让它彻底摆脱福特依赖 ——2013 年在成都设厂,2014 年就扭亏为盈,2018 年在美国开厂完成全球布局,2023 年全球销量破 70 万辆,大中华区卖了 18 万辆,创历史新高。

吉利也借着技术共享,从低端向中高端突围:博瑞、帝豪、博越等车型成了爆款,年销量破百万,跻身国产领军阵营。曾经的 “小作坊”,慢慢长成了能跟国际品牌抗衡的巨头。

领克:两者合作的 “黄金果实”

2016 年,吉利和沃尔沃在德国柏林搞了件大事 —— 联合推出领克品牌。股权上吉利占 50%、沃尔沃 30%、吉利控股 20%,技术上由沃尔沃主导,用联合开发的 CMA 架构(能兼容多种车身和动力),市场上则靠吉利的资源铺路。

吉利 × 沃尔沃:从 “蛇吞象” 到共绘中国汽车传世佳话-有驾

领克就像两者的 “黄金结晶”:出生就是全球品牌,喊出 “欧洲诞生、中国制造、全球销售”,既承接了沃尔沃的安全和质感,又有吉利对中国市场的理解。靠着这款 “牌面产品”,吉利成功填补了中高端空白,后续极氪、路特斯等品牌跟上,彻底摆脱 “低价” 标签,成了覆盖大众到超豪华市场的全球科技企业。

从台州巷弄的照相少年,到带领吉利 “吞下” 沃尔沃,再到共同打造全球化品牌,李书福当初 “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 的初心,早已升级成 “让中国汽车跑遍全世界”。吉利和沃尔沃的故事,不是简单的收购,而是两个实干派企业的相互成就 —— 这大概就是中国汽车工业史上,最值得被记住的 “传世佳话”。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