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狂降10万,国产只剩两条野路子?
2025年4月7日到13日这一周,大众朗逸、轩逸、凯美瑞等合资燃油车包揽销量前六,而国产阵营只剩吉利星瑞和奇瑞艾瑞泽8挤进前十。
表面上看合资车大胜,但背后有两大“诡异逻辑”:
• 朗逸车价6万、奥迪A6L直降10万,合资车比五菱电动车还便宜;
• 比亚迪停产燃油车,吉利奇瑞靠混动死守,其他国产品牌集体消失。
这到底是回光返照,还是燃油车垂死前的车价绞杀?
合资车“骨折价”:清库存还是技术反扑?
• 大众朗逸入门款降至6万元,相当于指导价打五折,经销商坦言“卖一辆亏5000元”;
• 奥迪A6L优惠10万元,终端价跌破30万,比国产新能源轿车汉EV还便宜2万;
• 帕萨特Pro搭载L2+级智驾(5个毫米波雷达+自动泊车),但上市一个月降价2万。
合资车集体跳水的核心原因,不能忽视一点:新能源渗透率已突破,燃油车市场每年萎缩。换言之,合资品牌手里压着数百万辆燃油车,生产线一旦停工,供应链和经销商体系将溃败。
考虑到2025年7月“国六C”排放标准实施,车企要赶在政策前清库存。而如刚才所说,降价本质是用短期亏损换转型时间——大众计划2030年电动化,现有燃油车产线需逐步关停。
技术层面:
帕萨特Pro的L2+智驾、迈腾标配8155芯片车机,实则是对新能源车的被动模仿。举个例子,特斯拉FSD(完全自动驾驶)已实现城市道路无接管,而合资燃油车的智驾仍局限在高速场景。说白了,合资车在智能化赛道已丧失主动权,只能靠“配置堆砌”延缓颓势。
吉利星瑞混动版一季度卖5.3万辆,雷神混动系统(1.5T+3DHT)油耗5.8L/100km,8155芯片车机比合资车流畅3倍;
• 奇瑞瑞虎8出口占比高,中东土豪加价购买,1.6T鲲鹏动力性能碾压日系2.0L;
• 比亚迪秦PLUS DM-i售价7.98万,直接导致合资车车价腰斩。
国产车能守住阵地的关键,可以理解为在混动赛道实现了“换道超车”。吉利选择多挡DHT+涡轮增压,星瑞混动的3挡变速器让发动机全速域介入,高速油耗比轩逸低1.5L;奇瑞则押注低价+出口,瑞虎8海外售价翻倍仍比当地车型便宜。
相对来看,比亚迪的“单挡DM-i”成本更低,但高速性能弱。
国产混动的崛起,一定程度看得益于电池、电控系统的自主化。比如比亚迪自研刀片电池,成本比外采低;吉利与宁德时代合资建厂,确保电芯稳定供应。而合资品牌混动技术(如丰田THS)受专利受限,成本居高不下,难以降价应对。
燃油车能活多久?
• 2025年4月,新能源车销量前十占8席,小米SU7单周卖5000辆,订单排到2026年;
• 奇瑞一季度出口25.5万辆,大部分是燃油车,中东地区充电桩覆盖率不足;
• 北京、上海燃油车牌照配额增加,但消费者仍会选择新能源。
燃油车的生存空间,说到底取决于基础设施和消费惯性。在一线城市,超充站密度达2.3个/平方公里,免费绿牌+不限行政策形成正向循环,Model 3车主大部分为企业主,燃油车沦为“身份负债”。
但三四线城市充电桩覆盖率不足,加油站密度是充电桩的10倍,燃油车仍是刚需。
考虑到固态电池量产(续航超1000公里)和超快充(10分钟补能高)将在2026年普及,燃油车仅剩下的优势——补能效率将被颠覆。
不能忽视一点:合资品牌已开始“弃车保帅”,大众将研发预算投向电动化,BBA(宝马、奔驰、奥迪)计划2028年停售燃油车。
现在买燃油车是冤种吗?
“10万买朗逸还是星瑞?”
• 要面子选朗逸:3年折旧率低,但车机卡顿、动力老旧;
• 要性价比选星瑞:混动版一公里油费0.3元,8155芯片车机支持5GOTA。
说白了,燃油车只剩“品牌溢价”,而国产混动在体验上碾压。
“燃油车五年后会变废铁吗?”
• 不会消失,但会边缘化:预计2028年燃油车份额大跌,主要存活在海外和农村市场;
• 现在15万的燃油车,五年后残值可能不到5万,而同级新能源车能卖8万。
“合资混动为何打不过国产?”
• 技术路线差异:丰田THS混动专利壁垒高,国产绕开专利搞插混,成本低;
• 合资品牌电池依赖宁德时代,电控系统采购博世,导致整车成本失控。
合资车靠“情怀打折”收割韭菜,吉利奇瑞用混动和出口猥琐发育,而比亚迪早在三年前就All in新能源。
未来预判:
一线城市加油站改造成超充站,燃油车沦为“古董展品”;
中东土豪继续加价买瑞虎8,因为沙漠里充电桩比骆驼还稀有;
• 年轻人用着L4级自动驾驶的新能源车,嘲笑父辈“居然要自己踩油门”。
燃油车不会消失,但它会像诺基亚功能机一样,安静地躺在历史的角落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