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汽车论坛、短视频评论区,关于 “豪华车选谁” 的讨论里,BBA(奔驰、宝马、奥迪)似乎永远是 “政治正确”——“开宝马有面儿”“奔驰内饰是标杆”“奥迪的 quattro 没人能比”,点赞量动辄几千上万;反观问界、蔚来、理想这些国产高端品牌,总有人揪着 “没历史”“靠堆料” 吐槽。
可翻开每月销量榜,现实却透着微妙:BBA 的豪华车销量确实还在前三,但想压过国产高端,几乎全靠 “降价换量”—— 比如奥迪 Q5L 终端优惠 8 万 +,宝马 iX3 降 7 万,奔驰 EQE 优惠超 10 万;而国产高端车型大多 “原价卖”,销量却紧咬不放,甚至部分车型单月销量反超。
为什么 BBA 在网上 “战无不胜”,到了线下销量却只能 “勉强压阵”?今天咱们从品牌、产品、消费者三个维度,扒透这层反差背后的真相。
不是网友 “双标”,BBA 能在网上维持 “高端神话”,本质是几十年攒下的 “三大护城河”,短期内还没完全褪色:
BBA 的历史基本都超百年 —— 奔驰 1886 年造了第一辆汽车,宝马从飞机引擎起家,奥迪靠四驱技术站稳脚跟。过去 30 年,中国豪华车市场刚起步时,BBA 几乎是 “豪华” 的唯一答案:90 年代能开上奥迪 A6 的是政企单位,2010 年后奔驰 E 级、宝马 5 系是 “成功人士标配”。
这种认知惯性有多强?我身边有位长辈,选车时直接说 “买豪华车不看 BBA,别人会觉得你没眼光”。网上很多维护 BBA 的声音,本质是 “父辈认知” 的延续 —— 他们眼里,“开 BBA” 不仅是买车,更是 “身份认证”,这种情感绑定,国产高端暂时还没追上。
2. 舆论惯性:“老优势” 被反复放大,“新短板” 被刻意忽略
网上讨论 BBA 时,大家总爱提 “奔驰的底盘质感”“宝马的操控”“奥迪的四驱”—— 这些确实是燃油车时代的硬实力,但到了新能源时代,这些优势正在 “失效”:比如电动化后,四驱系统的门槛降低,国产车型靠双电机就能实现接近 quattro 的性能;而 BBA 的电动车,比如奔驰 EQE 的续航、宝马 i3 的内饰,其实槽点不少。
但舆论不会轻易 “改口”:一方面,BBA 的营销公关很会 “扬长避短”,比如在网上推 “宝马 M Power 赛道视频”“奔驰 S 级定制服务”,强化 “高端形象”;另一方面,部分网友对国产高端有 “天然质疑”—— 哪怕问界 M9 的智驾能自动泊车、蔚来 ES6 的续航超 600 公里,也有人说 “这些功能华而不实”“电池安全没保障”。
仔细观察网上的声音会发现:真正买 BBA 的车主,大多不会主动 “吹车”,反而会吐槽 “奔驰车机卡”“宝马座椅硬”;但有一群人,可能没买过 BBA,却会坚定维护 —— 比如 “觉得 BBA 有面子的年轻人”“靠 BBA 撑场面的二手车商”“习惯了传统豪华的汽车媒体”。
反观国产高端车主,大多是 “实用主义者”,买了车会分享 “问界智驾帮我躲过堵车”“理想 L9 能装下全家的行李”,但这种 “实用向” 的分享,热度远不如 “BBA 的品牌梗”—— 毕竟 “开 BBA 有面儿” 比 “开国产方便”,更有话题性。
如果说网上的优势是 “历史惯性”,那线下销量的 “勉强领先”,就是 BBA 不得不面对的 “新挑战”—— 尤其是这 3 组数据,比任何争论都有说服力:
拿 30-40 万豪华 SUV 市场来说:2024 年 4 月,奥迪 Q5L 终端优惠 8.5 万,实际成交价 33 万起,月销 1.2 万台;理想 L7 没优惠,指导价 33.98 万起,月销 1.1 万台 —— 只差 1000 台。
再看 40-50 万区间:奔驰 EQE 纯电 SUV 指导价 49.19 万,优惠后 40 万左右,月销 4800 台;问界 M9 指导价 46.98 万起,无优惠,月销 7200 台 —— 直接反超 2400 台。
换句话说:如果 BBA 不降价,在 30-50 万这个 “豪华主力区间”,至少有一半车型会被国产高端 “碾压”。
2. 增长速度:国产高端 “涨疯了”,BBA 靠降价 “保基本盘”
2024 年 1-4 月,国产高端品牌的销量增速普遍在 50% 以上:问界同比涨 62%,蔚来涨 45%,理想涨 38%;而 BBA 的增速呢?奔驰同比涨 5%,宝马涨 3%,奥迪甚至跌了 2%。
更关键的是 “销量构成”:国产高端卖的基本是新能源车,比如问界 M9、理想 L9 都是插混 / 纯电;而 BBA 的销量里,70% 还是燃油车 —— 也就是说,BBA 的 “基本盘” 还在燃油车,但这个市场正在被新能源车挤压,只能靠降价 “留住老客户”。
我去年做过一次粉丝调研:25-35 岁的豪华车消费者里,62% 会优先看国产高端,理由是 “智驾好用”“适合家庭”;35-45 岁的消费者里,70% 还是选 BBA,原因是 “商务需要”“习惯了这个品牌”。
这背后是 “消费逻辑的换代”:年轻人买豪华车,不再只看 “品牌面子”,而是看 “能不能解决我的问题”—— 比如下班路上智驾帮我堵车,周末带娃能装下婴儿车和玩具;而中年人选 BBA,更多是 “路径依赖”,毕竟过去十年,BBA 就是 “高端” 的代名词。
现在的局面,有点像 “燃油车时代的尾巴” 和 “新能源时代的开头”:BBA 靠过去的品牌积淀,在网上还能维持 “优势”,但线下销量已经靠 “降价续命”;国产高端靠新能源、智能科技的优势,正在慢慢 “抢地盘”。
未来 3-5 年,这个平衡很可能被打破:一方面,国产高端会继续补 “短板”—— 比如问界在智驾上和华为深度合作,蔚来在换电网络上持续投入,理想在家庭用户需求上不断优化;另一方面,BBA 的新能源转型 “太慢了”—— 奔驰的电动车还在用燃油车平台改,宝马的 i 系列销量一直起不来,奥迪的电动化战略反复调整,等它们真正拿出 “有竞争力的电动车”,国产高端可能已经站稳了脚跟。
其实对消费者来说,这种 “反差” 是好事 ——BBA 不得不降价,国产高端不敢减配,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最后想问大家:如果现在让你选豪华车,你会选 “降价的 BBA”,还是 “不降价的国产高端”?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