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试了下新款问界M7,主要是好奇它的后备箱自动测算功能到底能不能帮忙避免点碰撞问题。毕竟,现在很多车都在玩智能这套,该怎么说呢,数据、传感器啥的,都是仪表盘上的新鲜玩意。
说实话,咱们也别抱太大期望。因为我发现,它的行为还是挺二的。就拿我自己开车体验来说吧。这次试验是在停车状态——就是车挂P档,什么都不动的情况下。惯了吧,我母亲平时也让我们开车碰碰运气,她说:别老怕,反正车有点新颜值,走着瞧。(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按了个按钮,试探后备箱到底会不会自己测算一下距离。你知道的,大部分车型在开后备箱门前会亮灯提醒:你要小心,门后可能有障碍物,特别是像问界M7这种,号称智能感应的车。结果发现,挂P档后,车不会自动发出打招呼的提示。于是我就试了下开关,按下按钮,后备箱就奋力弹开。
你猜怎么着?车完全没有任何警示,直接弹开了。这时候,前面正好停着个大箱子,离后备箱门不到半米。当它弹开的时候,我差点被砸到。还真吓一跳。车的传感器啥的还能识别距离吗?我一开始还在猜,它要是感应到障碍物,可能会缩个弯之类的。可实际表现,是一点也没有。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和相册,回忆起朋友买的别的品牌,好像在开盖子之前,系统会有个声光提示:你确定吗?或者警告你距离太近。问界好像没有。更别说自动停止,像不用你费心,在开门之前就能测算。我觉得它的智能大部分还是靠后续自动感应和刹车配合的。
你不觉得挺奇怪的吗?相信它遥遥领先的技术理念,可实际用起来,真的会出现自动测算,避免碰撞的情况吗?我不敢保证百分百,但用车体验告诉我——大部分情况下,车对后备箱的感应还不够灵敏。
我也试了个疑问:挂到空档,后备箱能感应到障碍物吗?显然不能。只有在停车时,系统才会检测,且多半只会发出提示,提醒你:开箱要小心。如果你真的按了按钮,车会奚落似的,把箱子弹开。那次差点砸到箱子后面的一盆植物。谁都没想到,车就一直任性。
你觉得,这样的设计合理吗?还是说,这是套路。毕竟,车在自动化方面,各个品牌的逻辑不一样。有的强调主动避让,有的只靠被动感应。问界这个,其实更像是不要我管,反正我会自动停。我确实没细想过这么个自动识别的逻辑,会不会出现误判。
车的传感器这些东西,好比我们用手机识别二维码一样,或多或少会受到光线、障碍物反光等条件的影响。你说,挡风玻璃上布满灰尘,传感器就会不准确吗?我猜啦,这个估算范围,肯定有个盲区。毕竟,这么多科技在玩,还没能做到无误。
也不是完全不靠谱。假设问界的后备箱自动测算,能识别到40厘米以内的障碍物,那它恐怕就会提前提示。比如:门打不开,或者缩个角度。但,目前实际看到的状态是:它要嘛直接开,要嘛不理你。
甚至,有次突然想到——这样操作,容易出现误触。我上午堵车堵得不耐烦,急着把后备箱打开,结果那箱子悬在半空中,差点大事化小事。提醒咱们:自动化有时候也会变成算错的工具。
我觉得车上这些智能感应最需要的,还是自然反应速度。你问我:用车时会不会有反应慢的时候?嗯,估计有。毕竟,像我平时在城市里跑,一个红灯绿灯切换,反应时间都差不了几秒。把这个放到后备箱感应上,当然也得考虑它的算法靠谱。
当然啦,最多玩玩心态——试试自动测算会不会吓到自己。毕竟,车到一定成熟度后,才能真正做到主动避障。(这段先按下不表。)
可是说句题外话,我还真不确定,像问界这种,真正能像某些竞品那样,做到全场景检测,可能还得带点靠运气。你如果让我猜,估计它依然还在优化传感器阵列,只是在宣传上用自动测算包装漂亮。
我还记得,有次修理工说:问界的传感器算是中规中矩,跟豪华品牌比还差点意思。不过他叹了口气,又说:但它的价格,还是挺有性价比的。这句话一出口,我就心想:是不是太看重价格带来的价值,而忽略了感应的深度?
既然提到感应啊,我还觉得,自动开哪天真能做到无误,可能还要几年时间。像我这种不太做极端操作的人,倒是算舒服。大部分时候,自动识别尽量让人省心,但有时候也挺烦的。
说到底啊,自动测算避碰虽然能减少碰撞,但不能完全依赖吧。毕竟,模拟人的直觉还得靠算法跟硬件支撑,不能全靠算法告诉我没事。这让我产生个疑问:真的能万无一失吗?还是说,这是人机配合的未来方向?
我倒觉得,好奇心还在那儿——如果你用远点的角度看,这种系统其实更像边玩边学的程序。一半靠硬件、一半靠软件。而且,这个自动检测,如果弄不好,搞不好反而会造成盲区。
算了,不说太深了。反正我相信,车只会让我们更安全一点,但不用太幻想它能替代我们所有的判断。有时候,这东西,它的智能还能跟情绪同步,比如我莫名其妙感到烦,有时就更不想靠这个。
我还真的挺好奇的,下一代会不会推出全场景自动避障?啥的。不知道各位有什么想法,开车时遇到自动检测失误,有没有安慰自己一句:反正还在修炼中?🤔
对了,你在试验自动测算功能时,也遇到过碰擦吗?还是像我一样,被自己车全自动开箱的瞬间吓了一跳。你猜,未来这个功能能不能像空调那样,越来越聪明呢?还是说它一直就是个知易行难的阶段?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