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万州高铁建设推进,里程刷新交通格局,区域经济加速升级

最近后台有朋友转了个新闻,说渝万高铁的建设又有新进展,问我怎么看。

说实话,这种“基建狂魔”又下一城的新闻,放十年前,大家肯定是热血沸腾,觉得与有荣焉。

但现在,我观察到一种很有意思的情绪分裂:一部分人,尤其是项目沿线的朋友,依然是发自内心的激动和期待;另一部分人,则显得有些“审美疲劳”,甚至会嘀咕一句:这得花多少钱?

还划得来吗?

这种情绪的微妙变化,其实挺值得捋一捋的。

重庆万州高铁建设推进,里程刷新交通格局,区域经济加速升级-有驾

它不是简单的对或错,而是代表着我们看待“发展”这件事,视角正在从单一的宏大叙事,变得越来越具体、越来越计较“投入产出比”。

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所以今天,我们不聊具体的工程进度,那些太专业。

我们就借着这个由头,算一笔关于高铁建设的“三本账”,看看这里面的得与失,以及我们普通人身处其中的位置。

第一本账,是最好懂的“金钱账”。

修一条高铁要花多少钱?

尤其是渝万高铁这种穿行在重庆山区地带的线路,桥隧比高得吓人,成本更是天文数字。

渝万高铁正线全长251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

我们按行业内一个比较粗略的估算,时速350公里的高铁,每公里造价大约在1.5亿到2亿人民币之间。

取个中间值,这条线路的总投资轻松突破400亿。

400亿是什么概念?

它是一个中等规模地级市一年的财政收入。

这笔钱由谁来出?

通常是国铁集团、地方政府按比例出资,剩下的大头靠银行贷款。

这意味着,从开工那天起,这项目就背上了沉重的利息。

那么,靠什么还钱?

最直接的当然是票款收入。

但这里有个残酷的现实:放眼全球,除了极少数像日本东海道新干线这种连接超级都市圈、人口密度极高的线路外,绝大部分高铁线路在财务上都是亏损的,连覆盖运营和维护成本都困难,更别提偿还建设贷款的本息了。

我们国内的情况也类似。

京沪高铁这种“浓眉大眼”的优等生,连接着中国两个最大的经济引擎,是少数能实现盈利的线路。

但更多深入中西部、连接二三线城市的高铁,在可预见的未来里,想靠卖票“回本”,基本是天方夜谭。

所以,单算这本“金钱账”,尤其是在经济增速放缓、地方财政普遍“班味”很浓的当下,继续大规模举债上马新的高铁项目,其“值博率”确实在下降。

这笔账,在后视镜里看,越来越显得沉重。

过去我们觉得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资产,现在很多人开始担心,它会不会变成一个需要持续输血才能维持的“负债”。

重庆万州高铁建设推进,里程刷新交通格局,区域经济加速升级-有驾

这是很多人“审美疲劳”的根源。

第二本账,是容易被忽略,但极其重要的“情绪账”和“机会账”。

这本账,算的是人心和发展的权利。

对于万州以及沿线的区县来说,一条350时速的高铁意味着什么?

它不是一个冷冰冰的财务数字,而是实实在在的“时空压缩”。

过去从万州到重庆主城,坐大巴要晃悠四五个小时,现在一小时内通达。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一个在主城上班的万州人,周末回家看望父母,不再是一次身心俱疲的“长途迁徙”,而是一趟轻松的“城际通勤”。

意味着一个在万州做生意的老板,要去重庆见客户、谈合作,可以当天来回,极大地拓展了他的业务半径。

意味着一个外地的游客,可以更方便地把“三峡库区”纳入自己的旅行计划,给当地带来真金白银的旅游收入。

更深层次的,它提供了一种“心理上的公平”。

凭什么沿海大城市的人可以享受一小时都市圈的便利,我们西部山区的就不行?

这种对“被连接”、“不被落下”的渴望,是一种非常强大的集体情绪。

它带来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对未来的信心,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情绪价值”。

从这个角度看,高铁建设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转移支付”,一种用国家意志推动的区域平衡发展。

它把东部沿海通过高速发展积累的资本,以基础设施的形式,投入到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

这在道义上,几乎是无可指摘的。

我们不能一边享受着国家整体发展带来的红利,一边又对自己家乡之外的“填坑”式投入斤斤റായി。

这本“情绪账”和“机会账”,算的是长远的社会稳定和共同富裕的根基。

从这个层面讲,它的收益是隐性的,但可能比那本算得清的“金钱账”更为巨大。

第三本账,是最高维度,也最难算的“国运账”。

这笔账,要拉长时间轴,站在一个更大的棋盘上来看。

为什么我们在过去二十年,近乎偏执地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

真的是钱多得没处花吗?

当然不是。

重庆万州高铁建设推进,里程刷新交通格局,区域经济加速升级-有驾

回看历史,每一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之后,大国要走出泥潭,往往都伴随着一轮大规模的基建投资。

罗斯福新政是这样,我们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也是这样。

当出口、消费这些马车跑不动的时候,“投资”这匹马就必须顶上。

而在所有投资里,修路、修桥、修高铁这种“铁公基”,是最能立竿见影地拉动GDP、创造就业、消化过剩产能的法门。

它形成了一个循环:经济下行 → 启动基建 → 钢筋、水泥、工程机械等上下游产业链被盘活 → 大量农民工获得就业 → 经济数据稳住 → 社会保持稳定。

这个模式,在过去二十年被证明是极其有效的。

中国高铁网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一张蓝图变成了覆盖全国的“八纵八横”。

它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我们经济逆周期调节的关键砝码,是维持增长路径依赖的一种“惯性”。

现在的问题是,任何一种模式,其边际效益都是递减的。

当最需要连接的节点都已连接,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继续沿用老办法,投入越来越大,而拉动的经济效益却可能越来越小。

这就是我们今天感受到“纠结”的根本原因。

那为什么还要继续修?

因为调转船头,比想象中更难。

我们庞大的经济体,需要一个足够大的“蓄水池”来容纳巨量的资本和劳动力。

在没有找到下一个同样体量的“新基建”(比如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真正能引领未来的产业)之前,我们不得不继续在“老基建”的道路上往前走。

这是一种路径锁定,也是一种没有选择的选择。

渝万高铁,以及未来更多类似的项目,就是这盘“国运账”里的一步棋。

它承载的,早已超出了交通本身的意义。

它是一项经济工具,一个社会平衡器,更是一个时代惯性的体现。

写到这里,我其实也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

单看“金钱账”,确实让人忧虑,债务的雪球越滚越大,未来的维护成本是个无底洞。

但一看“情绪账”,又觉得理应如此,发展的权利理应普惠,不能让任何一个地方成为孤岛。

再拉到“国运账”的高度,又多了一丝无奈的理解,这是在为整个经济体的平稳运行“填坑”,是在为转型争取时间。

可能,这就是真实世界的复杂性吧。

它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算术题,而是一本混杂着财务、人心和国运的立体账本。

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做的,就是看懂这三本账,理解我们身处的时代和它复杂的运行逻辑。

一方面,享受高铁带来的便利,感谢那些在崇山峻岭中开路架桥的建设者;另一方面,也保持一份清醒,知道这一切并非没有代价。

这份清醒,能让我们在未来的不确定性中,多一分坦然,少一分盲目的乐观或悲观。

共勉共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