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汽车圈里有个特别有意思的外号,叫“合资杀手”。这顶帽子,不偏不倚,扣在了长安汽车的头上。为啥?看看这些年跟长安“牵手”的国外伙伴——法系豪华DS、东瀛宝马马自达、小车之王铃木、美系巨头福特...结果呢?有的黯然退场,有的销量腰斩,仿佛中了什么“魔咒”。
看到这,你是不是心里咯噔一下:长安汽车这么“克”合资伙伴吗?它自己不会也深陷泥潭吧?
嘿嘿,别急着下结论!故事的精彩转折,从这里才刚刚开始!
逆袭的销量王者:不靠合资靠自主!
当大家把目光聚焦在那些合资品牌的跌宕起伏上时,长安汽车自家的“亲儿子”——自主品牌板块,却在闷声发大财,一路高歌猛进!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早在2014年,长安就在一片惊讶声中,逆势取代长城,首次坐上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冠军的宝座。这不是昙花一现,而是厚积薄发!到了2021年,长安汽车交出了一张更亮眼的成绩单:全年总销量突破230万辆!其中,扛大旗的长安系中国品牌汽车,销量高达175.5万辆,同比增长16.7%!这个数字,把当年吉利(132.8万辆)和长城(128万辆)远远甩在了身后。
这175.5万辆是什么概念?它意味着每卖出几辆自主品牌车,就有一辆挂着长安的“V”字标!从家喻户晓的CS系列SUV,到经济实用的逸动轿车,再到欧尚品牌,长安的自主车型遍布大街小巷,真正走进了千家万户。用网友的话说,长安是“中国良心车企”,实打实地把好车卖给了咱老百姓。
合资折戟,锅真该长安背?真相令人拍案!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长安自主品牌这么能打,为啥那些合资伙伴一个个“水土不服”了呢?难道真是长安“有毒”?
仔细扒一扒合资项目的内幕,你会发现,这口“锅”长安背得可真有点冤!关键在于,在合资公司里,虽然股权可能是五五开,但在最核心的产品和技术决策上,往往还是外方说了算。长安即使看清了问题,也常常是“有心无力”。
马自达的“轴”与固执: 长安的高层能不知道中国消费者喜欢大空间、静谧性好、科技感足的车吗?当然知道!但马自达的日方团队呢?他们执着于自己的“人马一体”驾控理念,对后排空间和某些配置的“固执”是出了名的。长安想变,但理念碰撞之下,话语权不足,结果眼睁睁看着市场被更懂中国需求的对手抢走。
铃木的“小车情结”: 铃木靠奥拓、雨燕等小车在中国起家,被封为“小车之王”。但时代在变,国人购车追求更大更舒适。长安早就洞察到这个趋势,自己都在造更主流的紧凑型车。可铃木呢?坚持认为“小型车才是灵魂”,就是不转型。结果?市场抛弃了它,能怪长安没提醒吗?
DS的“迷之自信”: 法系豪华DS,一来就自视甚高,定价比宝马奔驰奥迪(BBA)还贵!一辆紧凑级两厢车DS4,配个1.6T发动机和后扭力梁悬架,敢卖26万!这种完全不接地气的定位和定价策略,凉凉是必然结局。这是长安能左右的吗?
福特的“风波不断”: 福特曾风光无限,但后来的“异味门”、“断轴门”、“变速箱门”,以及执意推广消费者不待见的三缸机策略,这一系列的质量风波和决策失误,严重伤害了品牌。这背后的责任,显然更多在主导技术和产品的外方。
所以你看,所谓“合资杀手”的真相,并非长安“克”伙伴,而是这些外资品牌自身的产品策略、技术路线与中国市场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加上在合资框架下,中方难以撼动外方主导权导致的困境。长安更像是一个无奈的“陪跑者”,看着伙伴们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逆袭的核心密码:死磕研发,读懂中国
合资伙伴的折戟,映衬出长安自主品牌成功的可贵。长安凭什么能逆袭?答案藏在两个字里:研发!而且是“正向研发”!
什么是正向研发?简单说,就是从零开始,真正吃透技术,为了满足特定市场需求而造车。不是模仿,不是“拿来主义”,更不是简单的“油改电”。这需要巨大的投入、顶尖的人才和前瞻的眼光。
长安是怎么做的?堪称“全球织网”!
“五国九地”研发中心: 长安在全球建立了庞大的研发网络,覆盖了中国重庆、北京、上海、哈尔滨、江西,以及意大利都灵(设计)、日本横滨(内饰)、英国伯明翰(动力)、美国底特律(底盘)!哪里技术强,就去哪里建据点,吸纳全球智慧。
军工底子+微车积累: 长安有着深厚的军工背景,继承了严谨、务实的军工作风。同时,它又是做微车(面包车、小货车)起家的。你可别小看微车!这恰恰锻炼了长安对成本控制、实用性和庞大基层销售网络(尤其三四线城市)的深刻理解。这种从底层打拼出来的经验,后来成功反哺到了乘用车领域。专家就指出,长安的微车基础是其渠道下沉和了解基层需求的巨大优势。
“闭循环”正向体系: 专家梅松林曾精辟地点评长安:“如果说以前的自主品牌靠运气(碰上市场需求爆发),长安现在靠的是市场与研发之间的正向闭环体系。” 什么意思?就是它能持续地、系统性地捕捉中国消费者的真实需求,然后把这种需求精准地转化为产品定义,再通过自己的研发体系把它造出来。就像练射击,不是碰运气蒙中十环,而是苦练后能稳定打出好成绩!这种“体系竞争力”才是长安真正的“杀手锏”,很难被对手复制。
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决策: 长安在内部机制上也做了创新。高管同时分管品牌营销和产品规划,让市场一线的声音能直接、快速地反馈到产品研发的核心环节。汽车专家付志勇对比过,相比其他几家大集团,长安在品牌经营对产品研发的整合上做得更好,市场经理在产品决策中更有话语权。这意味着,长安的车,从诞生之初就更贴近消费者想要的样子。
新能源新篇:老树发新芽,春天在路上
当然,长安并非没有挑战。在新能源这条关乎未来的赛道上,长安虽然起步很早(2001年就开始研究,2009年就下线了国内第一台纯电样车奔奔MINI EV),但中间走了弯路,早期推出的车型多为“油改电”,竞争力不强,导致在新能源爆发期有点掉队。
但长安的魄力就在于,知耻而后勇,大手笔投入未来!
“香格里拉计划”雄心万丈: 2017年,长安就宣布投入1000亿搞新能源,目标2025年停售传统燃油车!虽然目前销量(2021年10.89万辆新能源车)离当初目标还有差距,但决心可见一斑。
“三巨头”联手打造阿维塔: 意识到差距后,长安选择强强联合!拉上智能巨头华为、电池巨头宁德时代,共同打造高端智能电动车品牌——阿维塔。首款车阿维塔11一亮相就备受关注。这招既借了力,也展现了开放的格局。
深蓝品牌开辟新战线: 除了高端的阿维塔,长安还推出了面向主流市场的全新数字纯电品牌“长安深蓝”,首款车深蓝SL03定位清晰。双品牌战略,覆盖不同人群。
技术平台加速追赶: 2022年,长安终于发布了全新的全电数字平台EPA1,为深蓝品牌提供技术底座,标志着其在纯电核心技术平台上的加速追赶。
尽管长安新能源目前还在投入期(长安新能源2021年亏损较大),也面临诸多强劲对手,但真金白银的投入、清晰的品牌布局和顶尖的合作伙伴,让人看到这棵“老树”正在努力勃发充满生机的新芽。它的新能源春天,值得期待。
结语:王者之路,自主脊梁
所以,回到最初那个标签:“合资杀手”?这更像是一个被误读的戏谑。长安汽车的成功逆袭,绝非是靠拖垮合作伙伴,而是凭借数十年如一日对自主研发的“死磕”,对全球资源的整合,尤其是对中国消费者最真实、最接地气需求的精准把握和满足。
从军工基因的严谨务实,到微车起家的坚韧下沉,再到构建全球研发网络、打造正向开发体系的远见卓识,长安走出了一条极具中国特色的自主品牌向上之路。它用实实在在的销量冠军证明,中国的车企,不仅能造车,更能造好车,造消费者真心喜爱的车!
合资伙伴的起伏,是市场规律和自身策略的结果。而长安自主品牌的崛起,则是一部充满汗水、智慧和战略定力的励志大片。它不是什么“杀手”,它是中国汽车工业自立自强道路上,一个当之无愧的“自主王者”!它的故事,仍在奋力书写新的篇章。这,才是令人拍案惊叹的真相!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