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被一张图炸开了锅:奔驰送员工“毕业”,竟然开出了高达“N+11”的大礼包。
这手笔,简直是“分手费”的天花板。据说一位在奔驰干了三十年的老员工,能揣着小一百万潇洒离场。那些中层干部,甚至有喜提四百多万的。
这比特斯拉中国的N+3,大众中国的N+6,高了不止一个段位。但资本市场比谁都精明,这哪是慷慨?这分明是在为过去转型的迟钝,支付一笔天价的“滞纳金”。
这恰恰说明,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传统豪华车巨头,是真的急眼了。
\
冰冷数字下的集体坠落\
数据最不会骗人,BBA(奔驰、宝马、奥迪)的电动化成绩单,简直惨不忍睹。
奥迪的转型,几乎可以当一个失败的典型案例来看。就在今年5月,被寄予厚望的旗舰电动车奥迪Q5e-tron,在中国只卖了区区729辆。这个数字,在蔚来、理想的同级对手面前,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整个今年上半年,奥迪纯电车型在中国的销量还不到八千辆,同比下滑了23.5%。伴随而来的是税后利润暴跌37.5%,利润率更是创下了自2015年以来的新低。
难兄难弟奔驰的日子也不好过。今年第一季度,它的纯电车型全球销量就降了10%。更要命的是,今年上半年集团的净利润直接被腰斩,同比骤降55.8%。利润暴跌,也难怪奔驰要靠裁员来“节流”了。
宝马同样是步履维艰。今年第一季度净利润同比暴跌26.4%,在中国市场更是创下2020年以来最差的一季度成绩,销量暴跌17.2%。
虽然宝马总爱说自己的全球电动车销量在涨,但它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卷的新能源市场,新能源车型的销量占比仅为15%,远远低于市场的整体渗透率。这说明什么?说明它的电动产品在这儿根本没人买账。
\
老爷车开不动新赛道\
为什么会这样?这已经不是一台车的问题,而是一场系统性的溃败。
首先就是产品力被全面碾压。就拿奥迪那台Q4e-tron来说,圈内人和车主吐槽最多的,就是那股挥之不去的“油改电”味儿。续航和智能化体验,跟中国品牌的产品比起来,至少差了一个时代。
当国产车已经普及800V快充,十五分钟就能补能四百公里的时候,奥迪还在为自己可怜的充电效率找借口。
当人家的智能座舱已经能打游戏、K歌,语音助手聪明得像个真人的时候,奥迪的车机系统还时不时给你来个卡顿。技术这东西,来不了半点虚的,体验差一截,消费者就用真金白银给你上一课。
\
光环失灵傲慢依旧\
其次是品牌光环的失效。过去,奔驰的三叉星、宝马的双肾、奥迪的四环,那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吃这一套?他们追求的是科技感,是好玩的体验,是车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在这一点上,蔚来、理想、问界这些新势力,已经把BBA甩开了好几条街。
最致命的,是那种深入骨髓的傲慢,与整个时代的脱节。
几年前,有位消费者穿着拖鞋短裤去逛奥迪4S店,想看看车。结果销售从头到脚打量了他一番,别说倒杯水了,连句详细介绍都懒得给。那种源自黄金时代的“老爷做派”,几乎是写在脸上的。
结果呢?人家转身就去了隔壁宝马提了车。
这绝非个例,而是无数普通消费者都曾有过的痛。反观那些新势力,服务理念早就迭代了。
有的品牌推出“终身免费道路救援”,承诺夜间救援队伍20分钟内必达;有的设立“用户共创基金”,让车主投票决定车型怎么升级;还有的把直营店打造成“车主客厅”,免费咖啡、儿童乐园应有尽有。这些细节,正在彻底重塑消费者对一个汽车品牌的认知。
\
游戏规则已经改写\
BBA的集体困境,背后指向一个残酷的事实:中国,已经从“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变成了“全球新能源汽车的竞赛中心和技术策源地”。
就在德国媒体还在惊呼本国工业产出跌回2005年水平的时候,这边的游戏规则早就变了。
电池领域,宁德时代和比亚迪联手霸占了全球超过一半的份额,技术路线由他们来定义。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中国团队的应用迭代速度,快到让欧洲总部的工程师们眼花缭乱。
以前我们是“市场换技术”,现在,我们手里攥着技术和整个产业链。
一位奔驰高管就曾无奈地感慨,很多欧洲车企还天真地以为中国的电动车只是“昙花一现”,甚至还有人在悠闲地准备圣诞节。殊不知,中国的电动车企业正在“快马奔腾”般冲向世界,从传统燃油车的地盘上大口夺取份额。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市场贡献了德国豪华车三分之一的销量。但直到今年第三季度,德系豪华品牌在中国的销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暴跌。
欧洲那些曾经“躺着吃肉”的国家,随着特朗普的上台,开始发现美国这位“盟友”并不可靠。但他们更没料到的是,才过去短短二十多年,一个曾被他们嘲讽“造不出整车”的国家,如今能在汽车行业实现“弯道超车”,甚至把产业成本做到了极致,形成了“垄断产能”。
面对中国的成功,他们既放不下燃油机时代的“发动机包袱”,又实在拿不起新能源的“未来”。
\
结语\
夹在多重压力下的欧洲车企,已经来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往左走,继续深耕燃油车,却发现被电动车打得苦不堪言。往右走,发展新能源,又发现根本玩不过中国车企。无奈之下,只能选择“摆烂”,搞起了所谓的“油电共存”,至于未来到底在哪,全凭天意。
Stellantis欧洲区负责人在慕尼黑车展上就直言,基于欧盟当下的情况,想在2030年前实现100%电动化已经不再可能。这种悲观情绪,弥漫在整个行业。
在西方人的观念里,他们信奉的是赢者通吃,是大鱼吃小鱼。他们固执地以为,只要死死攥住手里的“燃油机优势”,就永远不会有“饿死”的一天。
然而,现实并没有陪他们演这出戏。中国新能源汽车崛起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燃油车企手上“夺取份额”。大趋势的加速才刚刚开始,欧洲燃油车企还远没有跌到谷底。
在未来的三到五年,他们的日子只会比今天更加“举步维艰”。今天奔驰支付的“N+11”,或许就是他们明天需要共同参考的“赎身价目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