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势力销冠公然造假被当场踢爆,真把消费者当傻子?

新势力销冠造假被扒皮,消费者还能信谁?

5月21日,某车企发布新车能耗数据时,用“电池容量除以续航里程”算出了一个漂亮的数字。

很快有人发现,这个数值根本不是官方认证#图文打卡计划#的实测结果,而是刻意省略充电损耗的“美化版”。
新势力销冠公然造假被当场踢爆,真把消费者当傻子?-有驾

事件发酵后,品牌方承认数据存在误导性,匆匆修改宣传海报,但舆论早已炸开了锅。

网友直言:“这是把用户当数学小白,还是觉得大家不会查工信部备案?

这场闹剧背后,藏着新能源行业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当一家头部车企都敢在核心参数上动手脚,普通消费者还能相信哪些数据?

某竞品车型的真实能耗明明更高,却因为老实标注工信部数值,反被贴上“技术落后”的标签。

有业内人士透露:“部分企业甚至会拆分驱动电耗和综合电耗,专挑最低的数字放大宣传。

更讽刺的是,这场数字游戏的受害者不止是消费者。

某车主购买新车后发现,官方宣称的“12.3kWh/100km”在冬天开暖风时飙升到22kWh。

他在论坛吐槽:“续航直接腰斩,客服却说‘实验室环境才能达到理想值’,这不就是虚假宣传? ”

类似的投诉在各大平台屡见不鲜,甚至有人组建维权群,收集证据准备起诉。

新势力销冠公然造假被当场踢爆,真把消费者当傻子?-有驾

车企的“小聪明”还蔓延到其他领域。

某品牌曾将车内屏幕数量作为核心卖点,结果用户提车三个月就遭遇黑屏死机。

工程师私下承认:“为了赶上市节点,软件调试根本没做完。 ”

另一家新势力更夸张,宣传视频里的自动泊车功能酷炫流畅,实车却连直角车位都识别不了。

车主怒斥:“花四十万买了个半成品,每次更新系统都像抽盲盒! ”

回头看这次事件的主角,它的黑历史早已不是第一次。

三年前,该品牌主力车型毫无征兆停产,导致刚提车的用户瞬间损失数万元残值。

维权车主举着“新车变绝版”的横幅冲进展厅时,官方回应却是冷冰冰的“正常产品迭代”。

如今同样的问题再度爆发,有老车主直言:“狼来了喊多了,下次真出问题也没人信了。 ”

更值得警惕的是行业审核机制的形同虚设。

新势力销冠公然造假被当场踢爆,真把消费者当傻子?-有驾

按照流程,车企宣传物料需要经过技术、法务、市场三重审核。

但这次明显违规的数据,却能一路绿灯登上官方账号。

某离职员工爆料:“市场部早就知道数据有问题,但上司说‘竞争对手都这么干’。 ”

当造假成为集体默契,所谓的审核不过是走个过场。

消费者并非没有反击手段。

北京一位Model Y车主发现续航虚标后,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起诉车企并胜诉。

判决书明确指出:“宣传数据与实测偏差超过10%即构成欺诈。 ”

上海某维权团体更专业,他们自费购买检测设备,定期发布各车型真实能耗排行榜。

这份榜单点击量破百万,评论区挤满高呼“揭穿皇帝新衣”的网友。

车企之间的互相拆台也让乱象雪上加霜。

新势力销冠公然造假被当场踢爆,真把消费者当傻子?-有驾

某新势力高管曾在发布会上公开嘲讽竞品:“连车内KTV都做不好,凭什么卖三十万? ”

结果自家车型交付后,话筒收音效果被用户吐槽“像在菜市场打电话”。

另一场行业论坛上,某技术总监豪言“激光雷达数量决定智能水平”。

两个月后,搭载单雷达的改款车型却偷偷降价三万清库存。

这场闹剧最荒诞的,是造假者反而赚得盆满钵满。

涉事车企的股价在事件曝光后仅下跌2%,销售热线依旧接到大量咨询。

销售顾问的话术很直接:“网上说的都是理论值,您试驾时关掉空调音乐,续航肯定达标。 ”

甚至有粉丝在超话里洗地:“哪个品牌不吹牛? 至少它愿意改。 ”

这种扭曲的宽容,反过来助长了企业的侥幸心理。

行业专家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本质。

新势力销冠公然造假被当场踢爆,真把消费者当傻子?-有驾

清华大学某教授在访谈中举例:“某车型申报整备质量时,连备胎和工具箱都不算进去。 ”

中汽研工程师更无奈:“现在测试标准还是NEDC工况,和实际路况能差出30%。 ”

当规则制定者都跟不上技术演变,钻空子的企业自然越来越多。

消费者的觉醒速度远超车企预料。

B站UP主“电车打假王”拆解某热门车型电池包,发现电芯排列密度比宣传图稀疏15%。

视频冲上热搜后,品牌方紧急下架所有技术文档。

知乎上一篇《如何用小学数学揭穿续航谎言》的攻略,获得五万收藏量。

文章里那句“车企最怕你打开计算器”,成了新能源论坛的年度热梗。

这场信任危机的代价正在显现。

某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今年1-5月新能源车投诉量同比暴涨67%,续航问题占比过半。

新势力销冠公然造假被当场踢爆,真把消费者当傻子?-有驾

二手车商更是叫苦连天:“去年收的准新车,现在挂牌价比开票价低八万都没人要。 ”

一位从业二十年的销售经理坦言:“以前客户问‘能跑多远’,现在第一句是‘实测打几折’。 ”

行业的集体浮躁终于遭到反噬。

某车企CEO内部讲话泄露,要求员工“每月必须想出三个新营销概念”。

市场部员工抱怨:“方向盘加热都要包装成‘北极星温控系统’,我们自己都脸红。 ”

更离谱的是某品牌新车发布会,PPT里出现“纳米级工艺”“量子涂层”等伪科学词汇。

网友调侃:“建议下次直接说用了二向箔,降维打击友商。 ”

在这场没有赢家的战争中,唯一清晰的是消费者的忍耐底线。

当一位理想ONE车主在4S店门口砸碎车玻璃,高喊“退钱”时,周围的掌声持续了整整三分钟。

当某车企粉丝群管理员因说了句“实测数据不重要”,被群成员集体踢出时,所有人都知道——

这场由谎言堆砌的狂欢,该结束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