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的一场发布会,直接把汽车行业炸开了锅。当王传福宣布全系车型标配高阶智驾时,整个车圈都在讨论:“这下连七万块的车都能自动驾驶了?”有人惊呼这是“科技平权”,也有人质疑“便宜没好货”。但就在大家争论不休时,零跑汽车的CEO朱江明却淡定地表示:“我们没压力,反而要感谢比亚迪。”
这种反应让不少人摸不着头脑——毕竟比亚迪可是年销百万辆的巨头,零跑作为新势力难道不怕被碾压?但翻开零跑的“底牌”就会发现,早在比亚迪喊出“全民智驾”之前,这家公司就已经把激光雷达装进了14万的车里。去年上市的零跑C11智驾版,头顶顶着激光雷达“小犄角”,开在杭州高架上能自动变道超车,遇到弯道还能自己减速。更绝的是,这款车的智驾系统支持OTA升级,今年下半年就能解锁城区自动驾驶。而比亚迪同价位的宋PLUS智驾版,至今还只能在高速上“耍耍帅”。
“别人开发布会,我们偷偷乐”
零跑COO徐军最近在微博上发了张意味深长的图:零跑C11和比亚迪宋PLUS的配置对比表。表上清清楚楚写着,同样15万级别的SUV,零跑比比亚迪多了激光雷达、英伟达Orin-X芯片、前双叉臂悬挂。评论区立刻炸了:“比亚迪这是被偷家了?”“原来真正的智驾卷王在这里!”
其实零跑的“暗度陈仓”早有预兆。2024年3月,零跑C11智驾版上市时就喊出“14万级最强智驾SUV”。当时很多人觉得这是噱头,毕竟激光雷达在大家印象里都是30万豪车的专属。但零跑硬是把成本打了下来——用朱江明的话说,“我们造车不搞花架子,好东西就该让老百姓买得起。”
菜市场里的智驾对决
真正让消费者感受到差距的,是日常使用场景。比如每天早高峰堵在杭州文一西路上,开零跑C11的车主能打开城区领航辅助,车子自动跟着前车走走停停;而隔壁比亚迪宋PLUS的车主只能自己踩刹车。有位网友在论坛吐槽:“我买的宋PLUS智驾版,结果发现只能在高速用。早知如此,不如加点钱上零跑。”
硬件配置的差距更是肉眼可见。零跑C11智驾版头顶的激光雷达,探测距离150米,能精准识别突然窜出的电动车;而比亚迪同价位车型还在用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的组合。有媒体做过测试:在暴雨天的深圳滨海大道,零跑C11成功识别了被积水遮挡的障碍物,比亚迪则多次需要人工接管。
价格屠夫遇上技术宅
比亚迪掀桌子的底气,来自恐怖的规模效应。年产300万辆的体量,让王传福敢喊出“智驾硬件成本压到5000元”。但零跑走的却是另一条路:用自研架构省掉中间商差价。比如零跑的“四叶草”电子电气架构,把座舱、智驾、动力系统集成到一个“大脑”,省下了20%的线束成本。
这种“理工男式”的精打细算,让零跑在配置上总能有惊喜。即将上市的零跑B10,直接把激光雷达+城区智驾的价格打到了15万以内。要知道,比亚迪带激光雷达的汉EV要卖到22万。难怪有业内人士调侃:“零跑这是要把比亚迪的‘天神之眼’变成‘近视眼’。”
消费者成了最大赢家
这场智驾大战最受益的,其实是普通老百姓。去年买辆带L2辅助驾驶的车至少要18万,现在14万就能拿下激光雷达版本。更关键的是,车企们开始“卷”服务了——零跑承诺智驾功能终身免费升级,比亚迪则推出“智驾包三年免流量”。
家住成都的张先生算过一笔账:他每天通勤50公里,用零跑C11的自动跟车功能,一个月能省下15小时驾驶时间。“这些时间够我看完两部剧了。”而在广州,网约车司机李师傅发现,开启智驾后每天接单量多了3单:“系统开得稳,乘客投诉都变少了。”
看不见的战场更残酷
表面风光的背后,是残酷的技术竞赛。比亚迪组建了5000人的智驾团队,零跑则把研发中心开到硅谷挖人才。有工程师透露,为了优化一个变道算法,团队连续三个月凌晨两点下班。“有时候做梦都在想怎么让车子识别外卖小哥的蛇形走位。”
这场竞赛甚至改变了汽车供应链。宁德时代专门为零跑开发了“智驾专用电池”,能在零下30℃保持激光雷达正常工作;速腾聚创则把激光雷达生产线搬到零跑工厂隔壁,实现“下线即装车”。用供应商的话说:“现在不是车企等配件,而是配件追着车企跑。”
未来的马路会是什么样?
当7万的比亚迪海鸥都能自动泊车时,智驾早已不是土豪玩具。零跑规划中的ABCD系列车型,全部都要标配激光雷达。朱江明甚至放出豪言:“三年后,不会自动找车位的车,都不好意思叫智能汽车。”
这场由比亚迪点燃、零跑添柴的智驾革命,正在重塑中国人的出行方式。或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爷爷奶奶开着带激光雷达的国产车去菜市场,小学生坐着自动驾驶校车上下学,而驾校教练可能要改行教人们“怎么监督AI开车”。
这不是科幻小说的剧情——在零跑和比亚迪的工厂里,这样的未来正在被批量生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