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5万多的秦跳到比亚迪汉长续航版,看得我有点懵。刚才和朋友聊天,他买的那个15万出头的秦,结果比亚迪15.98万起就出了个长续航汉,混动和纯电都有,主要还是续航和配置升级得够狠。纯电版最长能跑705公里,DM-i纯电续航也有245公里,关键油耗降到3.35L,这数字放在燃油车那儿都算挺省的了。
这车的卖相也变了,黑化外观,雾凇金的颜色很新鲜,车内竟然配了怀挡和车载冰箱,乍一听还以为自己进了啥高端SUV。什么DiLink 100系统和丹拿音响,这两样合在一起,显然是要给用户的体验加码。不光如此,智能化升级的短兵相接——激光雷达和天神之眼-B高阶智驾,这名字听着挺玄乎,但结合比亚迪这几年在L2-L3自动驾驶的动作,应该是真的在补短板。
我琢磨着,15万多买秦的人心里估计有点小别扭:这汉几乎把秦全套讨价还价的优势给碾压了。我那朋友小声嘀咕,这种事就比亚迪能干,15万多的车被赶超到无影无踪。也这年头,纯电车卖几万块的可能更像是噱头。准备买纯电车的消费者,你还得问问自己,真对比续航和智能,买什么才划算?
比亚迪这套DM-i+EV双版本的战略,让我想起研发和供应链的博弈。研发新车型,尤其是电池、电控、整车智能这三条鱼的配合,真不是拍脑袋决定的。量产阶段常常跟供应商反复谈判,材料价格波动,零部件要达到耐用、轻量化设计,这些都有算不过来的复杂度。以车载冰箱来看吧,与其说是简单配件,不如说是对空间布局和能耗调控的综合考验。恶搞是没用的。
这让我想到,市场定位很重要。你要做15万多的紧凑级轿车,供应链做得好也难突破很大技术壁垒,但放眼汉这种大C级轿车,就能切入高级别智能和越级体验,顺带砸个800V高压闪充,充电效率那是明显拉满。800V不是普适,纯电车主都得看看自己的充电网覆盖,毕竟兆瓦级闪充还没普及,用户体验这块还有一堆坑得填(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2019年比亚迪刚推汉的时候,市场关注点还停留在基本的续航和价格上,到今天,这配置和智能化升级,看着一气呵成背后的研发投入也蛮吓人。以前我总说智能驾驶离普通百姓还远,现在激光雷达都开始标配,看样子逼近是势在必行。
讲句实话,买不买汉长续航版,我觉得关键还是看你用车场景。做网约车的朋友,充电时间、续航稳定性直接决定一天赚不赚钱,汉的700公里续航和闪充能力,换成工作中的生产力工具,那价值立马放大。与此DM-i混动版本排除续航焦虑,虽然纯电续航只245公里,但低油耗能吸引不想频繁充电的传统车主。这两条线索,着实给了不同需求买家的选择。
我有个修理工朋友说:丹拿音响有点奢侈,维修成本能不能接受得了?还真是,配置越高,维修维保投入跟着上去,无声的隐形成本潜伏得更深。看比亚迪这样朝豪华感展开,不知道普通一线城市的4S店能不能一一兑现售后,否则再好的硬核技术也怕用到一半掉链子。
顺带提一句,那种190km/h爆胎稳行功能听起来挺吓人,不知道多少买家会真用到,但这么高的安全辅助配置,确实是在为中高级轿车护航。对比市面上同价位车型,很多连智能辅助都只是中规中矩,这点是汉的确争面子。
我有时候忍不住问自己,配置加码,技术升级,价格一路抬升,用户真的买单吗?用车成本降低和初期购车预算提升是不是两个难解的矛盾?算了,我又跑题了。
算个粗糙成本估:15.98万卖的汉长续航,普通纯电车电池成本估摸就占了25%-30%,这在中国供应链深化做得好的企业里,是合理空间。相比之下,某些品牌电池成本占比更高,价格自然拉不开差距。行情复杂,咱也说不太准。
你觉得呢?如果15万可以买秦,16万左右就能买汉长续航版,这之间的差额到底买了什么?配置?智能?还是溢价策略?我自己还在琢磨,是不是我忽略了那些细微但重要的用车体验,比如车载冰箱,或者所谓的云辇-C这些命名听着玄乎,背后真的有实际用处吗?这块体验,小心别被包装忽悠了。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