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岁坚持圆梦,二十一年多次冲击上市,终迎成功新起点

二十一年跑IPO马拉松,63岁掌门人带着老车企上港,筹钱、出海、挨骂都一套接着一套

菜市场里早上七点那摊位吵得最凶,摊主一边数账一边骂:“老子做了二十多年了,钱还得找股东、找资本、找外面的人来救命”,这话套到安徽芜湖一个厂子上就成了尹同跃在港交所门口外面那声吼,63岁的人了,头发白了,他带的奇瑞这次真把IPO的门槛敲响了,9月7号通过了港交所聆讯,准备募15亿到20亿美元,估值过千亿,这消息像村里有人中彩票一样被传开了。

63岁坚持圆梦,二十一年多次冲击上市,终迎成功新起点-有驾

先说最硬的那块事实,奇瑞这回不是第一次跑这个马拉松,2004年开始试图上市,经历了借壳、改制、引资、撤资、再引资,反反复复,最近一次是今年2月递交申请,8月28号第一次失效,隔天马上又递交,招股书显示2022年到2025年一季度负债率在87%到93%之间,2022年营收926亿元到2024年2699亿元,净利润从58亿元涨到143亿元,2025年一季度净利47亿元,同比增长90.9%,这些数字摆在那儿,是好是坏人们心里都有杆秤。

说到辉煌往事,奇瑞可不是路边小店,1997年起家,2003年靠QQ这款小车火了,连续几年当中国自主品牌销量冠军,出口从2001年开始,累销超1300万辆,连续22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2024年卖出了229.5万辆,稳居国内自主品牌第二位,全球第十一名,这些成就老员工嘴里念着就像念家谱,谁也没想到今天要一边卖车一边卖股份。

63岁坚持圆梦,二十一年多次冲击上市,终迎成功新起点-有驾

但别以为光靠辉煌过往就能吃饱,股东结构一看就知道里头水深,前三大股东是芜湖投资控股、管理层和员工持股平台瑞创、以及立讯,芜湖投资是地方国资委背景,立讯后来拿下百亿入股替换掉之前的青岛五道口,资本来了,债也来了,负债率高,现金需求大,尹同跃这两年喊得最大的是“要上市要变革”,口号喊了,钱到底还得从市场上筹,这就是他把上市当做“补血”的真实动机。

现场感是要有的,厂区里加班的员工嗓门大,里头有个工程师跟记者说,“我们一线干活的都知道谁能吹得起,奇瑞研发这两年投了218亿元,但烧的是钱也是希望”,还有老销售在经销商群里抱怨,“海外市场是我们靠得住的稻草,但那边接受电动车的速度慢,燃油车还在撑着,新能源毛利还不如燃油车,亏着往外走这是啥玩法”。

63岁坚持圆梦,二十一年多次冲击上市,终迎成功新起点-有驾

圈里人抬杠的声音更响,管理层里有人吐槽上市材料没准备好,港交所审核没过可能是主动撤材料以待更好时机,外面的人则说是估值、时机和市场流动性的问题,社交平台上网友玩梗把奇瑞的“二十年上市梦”做成段子,有人说“奇瑞是跑马拉松不是短跑”,有人把官网财报截图拿去P图,把负债率画成过山车,这些嘲讽里既有敌意也有怜悯。

把视角放宽一点,就是整个车企圈的普遍病,曾经靠低价和量取胜的模式,现在被新能源和智能化刷新了规则,过去是“造中国人买得起的车”,现在是靠电池、软件、芯片和海外渠道赚钱,很多老牌企业被迫一夜之间变成高成本的技术公司,这种转型拉锯在奇瑞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2024年奇瑞燃油车收入占69.6%,新能源才不到三成,新能源汽车毛利率从2022年的负值慢慢扭正到2025年一季度的5.7%,这转变说明力量在积蓄,但也说明成本、价格、补贴和渠道都在经受折磨。

63岁坚持圆梦,二十一年多次冲击上市,终迎成功新起点-有驾

再摆一个扎眼的数据对比,奇瑞近三年研发投入从36亿元到92亿元,累计218亿元,研发投入节节上升,但销量增长更多靠传统产品和海外市场,2025年1到8月累计销量172.73万辆,其中新能源49.6万辆,新能源占比才28.7%,这意味着你花钱造但现在还得靠过去挣钱来活着,这种“两头烧”的状态下谁也不轻松。

63岁坚持圆梦,二十一年多次冲击上市,终迎成功新起点-有驾

政策的暗线在旁边抽着烟,市场上有声响说修订《价格法》、加强资本市场监管、打击虚假宣传,这些上面要管的东西会影响车企如何定价、如何做促销,奇瑞这边募资要上千亿,港交所那关不开就没这笔钱,上头的风向一变,资本热度就凉一截,地方国资和战略投资者进进出出也说明,上市不是纯技术活儿,它还得看政策、看市场、看谁愿意掏钱。

63岁坚持圆梦,二十一年多次冲击上市,终迎成功新起点-有驾

海外市场那端也不是一片风平浪静,奇瑞出口市场覆盖很多国家,海外市场贡献了集团近一半销量,但各国对新能源接受程度不一,某些国家还在补贴燃油车,欧洲市场监管更严格,关税、认证、售后服务都要投入,奇瑞要快速扩张渠道和人才,招股书里明确把募资投向海外市场拓展和芜湖产线升级,这动作是必要的,也是急迫的。

63岁坚持圆梦,二十一年多次冲击上市,终迎成功新起点-有驾

普通消费者和经销商在旁边看着这场戏,担心得很,经销商担心价格战、补贴退坡和库存压力,买车的老百姓则更现实,关心的是现在买的这台车保值不保值、维修配件未来在哪买,面对厂里喊着向上走、向智能化转型的口号,很多人耳朵听得多了,只记得当初那句“买得起”的承诺,不想被新套路割韭菜。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