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还在点外卖,刷到新闻一瞬间差点喷出一口老血——“亚洲龙星光探享HAPPY一夏”,这标题是直接在挑衅我的耐心吧?还全地形赛车场体验,比亚迪也开始玩“把高端文化带到极限场地”了?我真是服了这套路,开个车还能变成“探享”了?这年头,什么热点都能打成文化牌,动不动就“体验极限,超越自我”,真正的焦点还不是那辆车的性能和价格嘛。
你说比亚迪是拼新能源吧,技术上也没得说,电池续航、智能配置都跟国际品牌没得比。但是一到这“场地体验”,我就忍不住想:还比什么全地形,开个SUV让你碾压沙丘土坡就算极限了?就算你是硬核星光派,真能在泥泞和山路里找到乐趣?我反正是爽不出来。更何况,那场地不过是为了给“星光”增光添彩,给车做个秀。别一副天大事儿的模样,把普通人还当成不懂车的盲目粉。
我昨天看到新闻,评论区炸开了锅,评论里大多在说:哎,这车像个“科技秀场”又或者“土豪炫耀的把戏”。你会发现,什么“纯电SUV”多牛逼,很多人都看得明明白白——那不过是个广告话术,纯粹为了“体验”增加噱头。其实比亚迪的技术水平我承认很扎实,觉得它们有实力把市场做稳,但不要把这些限定在“全地形赛车场”这个名头上。毕竟,这个“场地”里用的不是普通泥巴,是人造景观,是真心不差那点“极限“的趣味。
再仔细想想,这“星光探享HAPPY一夏”到底是个物料包装的噱头,还是看得出比亚迪未来想的路子?我觉得是那种“目的导向”的升级——用酷炫场景包装一个普通的硬件卖点,然后叫嚣“体验极致”,实际就跟那些一年四季“试驾会“似的。你说一辆车能让你“全地形”越野下山,难不成在泥地里还能拉个拖车?我看比亚迪自己也懂,横看成岭侧成峰,根本不在意那些小场景,是为了拉新流量,给品牌制造几天的热度。
其实这套路我见得多了。很多车厂都懂得炒作的节奏:先搞个特别场景,让人一看就觉得“特别酷炫”,然后整一套硬件配置,最后赚个“高端品牌形象”。它们知道消费者买车不只看性价比还在乎“情感认同”,就比如那帮“年轻人”被什么“体验,酷炫,差异化”忽悠得团团转。不过真要论实用,哪有车手在泥泞中像在沙滩里跑那么简单?我倒觉得,很多时候,那场景不过是平常“进展一下车模和灯光”的装饰,实在看不出跟普通越野差别有多大。
这一切不过是商家和广告公司在玩“设局游戏”。比亚迪的工程师可能在底层埋头钻研,研究电池、续航、智能化,但广告部的策划就知道,得用点“极限竞速场景”引发年轻人的好奇心。结果呢?一堆“星光探享牵引”的照片、视频一发布,粉丝们就开始打赌:这车到底能不能真做得“全地形”?还是只是在平面高速公路上,偷偷装了个“山路驾驶模式”。反正我觉得,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让它在荒山野岭里跑,只为了给广告增色,能长时间“在坑洼地”里性能稳定那就算良心了。
最让我忍不住吐槽的是一些“粉丝”的反应。有的明明还没试过车,就在那“我懂车”地说:“绝对可以横扫千军。”有人在评论区狂“追问”,问:“可以爬坡吗?”结果一堆“只要调个软件就够”或者“技术没问题,完全没压力”。真心觉得这些“车迷”像是被喂养的奴隶,完全不懂车,光看个场景图就喊“全地形王”。敢问,这连续几百公里的泥泞试验能用口号解决?还不是看“包装”。这让我觉得,粉丝们越变越“盲目”,身后一堆被带偏的“得意洋洋”。
更有趣的是,主办方那边还不断放出一堆“赛场偶遇”的镜头,各种角度的“燃情瞬间”配上音乐,看得像是在拍“电影预告”。殊不知,实际上现场就是车模、灯光、气球和几十个粉丝在拍照。真正的越野或者极限挑战?别做梦了。这种“体验”更像是给车表演一场精心编排的舞台秀。像极了那些“网红直播”里的热闹场面,粉丝们一边吞着瓜子一边说:“哇,太酷了”。但下一秒钟,记者问比亚迪:那车能经得起路况复杂的考验嘛?答曰:这是“全地形体验”,关键还是给广告制造热点。
我有点好奇,比亚迪真心觉得打这个“全地形赛车场”牌就可以直通下一个目标市场了?还是说,等这次过了热度,又会拉出一堆“新车型亮相,性能升级”来吊人胃口?我不得不想,现实的车子没有那么神,普通消费者的需求不是“场地体验”,而是能实用、耐用、还便宜一点。光靠场景包装给钱,都能免费的把车“变身”成什么“冒险神器”?这套路,有点旧了。你就算是电动车明星,别整天活在“狂想”的梦里,真刀真枪还是得靠“打实底子”说话。
所以说,这事真就这么过去了?设计出了这些花里胡哨的场景,想让人信:比亚迪走的是“极限越野”、是“全地形”的路?我只敢说,没有哪个用户会把那场“比赛”当成日常,大家追车,谁还没有点梦想?但这玩意儿能成为“实用之战”吗?别让粉丝把这些噱头当成“真”,毕竟,“速度与激情”只在电影里,走在现实里的“全地形体验”听着像个笑话。反正我已经看够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