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降价卖车,真的尽力了,车主们买不买账?

最近,关于特斯拉降价的消息又一次引起了大家的广泛讨论。

就在不久前的国庆假期,特斯拉在北美市场推出了两款价格更低的Model Y和Model 3。

乍一看,降价对消费者来说总是好事,但这次市场的反应却有点出人意料,特斯拉的股价反而还跌了不少。

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特斯拉降价卖车,真的尽力了,车主们买不买账?-有驾

特斯拉是真的在让利,还是有别的打算?

这降价的大刀,它还能挥舞多久?

今天我们就来用大白话,把这件事里里外外说个明白。

首先,我们得看看特斯拉这次在北美是怎么降价的。

他们推出的这两款新车型,官方叫做标准版,价格确实比之前的长续航版便宜了五千多美元,直接把入门价格拉到了四万美元以下。

这个价格听起来确实更有吸引力了。

但是,俗话说得好,一分钱一分货,价格下来了,配置自然也跟着做了减法。

比如,车头车尾那些看起来很酷的灯带取消了,车里的座椅和装饰换成了普通的织物材料,连方向盘和后视镜都需要手动去调节,座椅加热功能也只保留了前排。

最关键的一点是,被很多人看作是特斯拉灵魂所在的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功能,在这两款车上竟然没有配备,只给了一个最基础的巡航功能。

特斯拉降价卖车,真的尽力了,车主们买不买账?-有驾

这么一来,大家就看明白了。

这不算是传统意义上的“降价”,更准确地说,是“减配降价”。

特斯拉通过拿掉一些配置,造出了一款成本更低的车,然后用一个更低的价格去卖。

这种做法,资本市场似乎并不看好,消息一出来,特斯拉的股价就跌了,公司总价值一下子就少了好几百亿美元。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在很多人看来,这种程度的降价和减配,显得有些“小气”。

价格虽然低了,但并没有和高配车型拉开决定性的差距,更不用说达到人们期待中那种能彻底改变市场的两三万美元的“平民神车”水平了。

对于真正想体验完整特斯拉感受的用户来说,这些被减掉的配置又恰恰是他们很在意的,而对于预算非常有限的消费者来说,这个价格可能还是有点高。

所以,这种不上不下的定位,让它的吸引力变得有些尴尬。

那么,如果我们把这个情况搬到国内,会是什么样子呢?

特斯拉降价卖车,真的尽力了,车主们买不买账?-有驾

假如这两款减配版的车型也引入中国生产,按照北美的降价幅度来估算,国产Model 3的价格可能会进入20万出头的区间,Model Y则可能下探到23万左右。

这个价格区间,正是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最白热化的地方。

在这里,特斯拉要面对的,可都是身经百战的“狠角色”。

比如比亚迪的汉、刚刚上市就火爆的小米SU7、小鹏的P7i和G6,还有蔚来新推出的子品牌乐道等等。

国内的汽车厂商,尤其是新能源品牌,近几年的打法和特斯拉正好相反。

他们玩的是“降价还要加配置”。

在同样的价格下,他们会想方设法给你更多东西:更大的屏幕、更舒适的座椅、更豪华的内饰、更智能的语音助手,甚至连冰箱、按摩椅都给你安排上。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国内的消费者已经被培养得非常“挑剔”,大家买车都希望花一份钱,得到全方位的满足。

如果特斯拉只是拿出一款配置缩水的车型,单单依靠品牌的名气,还能不能打动见多识广的中国消费者,这确实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

可以想象,一旦特斯拉真的以这种方式进入这个价格段,必然会引发国内品牌更激烈的反击,到时候整个市场恐怕会陷入新一轮比拼价格、比拼配置、比拼服务的深度竞争中。

特斯拉降价卖车,真的尽力了,车主们买不买账?-有驾

说到打价格战,特斯拉过去确实是底气十足的。

很长一段时间里,得益于它高效的生产线和独特的直销模式,特斯拉卖一辆车赚的钱,比很多传统车企甚至其他新能源品牌都要多得多。

它的毛利率,也就是卖车直接能赚到的利润比例,长期保持在百分之二十以上,这个数字在汽车行业里是非常惊人的。

这就像是它的“弹药库”,里面储备充足,所以它有资本率先降价来抢占市场。

但是,情况在最近一两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特斯拉为了保住自己的市场地位和销量,在全球范围内发动了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

这么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它的“弹药库”正在快速消耗。

数据显示,特斯拉的毛利率从2022年最高的超过25%,一路下滑到现在的17%左右,其中汽车销售本身的毛利率更是跌得厉害,几乎被腰斩。

就在特斯拉利润不断下滑的同时,我们国内的一些头部车企,比如比亚迪,却凭借庞大的生产规模和对供应链的强大控制力,盈利能力反而在稳步提升。

一来一回,特斯拉曾经引以为傲的利润优势,现在已经被大大削弱,甚至在某些季度已经被国内的竞争对手反超。

特斯拉降价卖车,真的尽力了,车主们买不买账?-有驾

这意味着,特斯拉未来再想通过大幅降价来打击对手,手里能用的“子弹”已经不多了。

更让人担忧的是,公司一方面利润在减少,另一方面在自动驾驶、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前沿领域的研发投入却在不断增加,这些都是非常烧钱的项目。

这就导致了更能反映公司真实健康状况的经营利润率也出现了急剧下降,从巅峰时期的17%掉到了只有3.4%。

如果这个趋势持续下去,特斯拉甚至可能面临无法依靠自身业务来维持正常运营和未来研发的风险。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降价对公司的财务状况伤害这么大,为什么特斯拉还必须坚持这么做呢?

这背后其实有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

最根本的原因是,对于特斯拉这样的汽车制造商来说,销量就是生命线。

汽车行业是一个投入巨大的重资产行业,建一座超级工厂、研发一个新的汽车平台,都需要投入天文数字般的资金。

想要把这些成本赚回来并实现盈利,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多地卖车,通过规模效应来摊薄每一辆车的成本。

销量越大,单车成本就越低,跟供应商采购零件的时候也更有话语权,能拿到更便宜的价格。

特斯拉降价卖车,真的尽力了,车主们买不买账?-有驾

所以,一旦销量出现滑坡,成本优势就会丧失,整个公司的运营都会陷入困境。

在比亚迪等中国车企强势崛起,并且加速出海的背景下,特斯拉在中国和欧洲等关键市场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降价就成了它守住市场份额,应对挑战的必要手段。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特斯拉之所以能有今天这么高的市值,远远超过那些年销量比它多数倍的传统汽车巨头,并不仅仅因为它是一家电动车公司。

资本市场更看重的是它所描绘的未来——一个由自动驾驶、人工智能和清洁能源构成的科技帝国。

而要实现这个宏伟的蓝图,基础就是路面上跑着的千千万万辆特斯拉汽车。

每一辆卖出去的特斯拉,都不只是一辆交通工具,它更是一个移动的数据收集终端。

这些车辆每天都在收集海量的真实道路数据,这些数据是训练和完善其FSD(完全自动驾驶)系统的关键“养料”。

只有卖出更多的车,才能获得更多、更多样化的数据,它的自动驾驶技术才能不断进步,最终实现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的商业化。

同时,庞大的用户群体也是未来软件服务收费,比如FSD订阅服务的基础。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汽车的销量直接关系到特斯拉的科技故事能否继续讲下去。

为了这个更长远的目标,牺牲眼前的部分利润,通过降价来保证销量的增长,就成了一种必须付出的“战略成本”。

这是马斯克为了锁定未来市场,并维持其科技巨头身份而下的一盘大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