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们老百姓的汽车圈里,似乎总有那么几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只要一提起,大家就能聊得热火朝天。
其中一个,就是关于双离合和AT变速箱的“血统之争”。
很多人一聊到车,就会习惯性地把变速箱分成三六九等,脱口而出就是:“双离合不行,顿挫、爱坏还廉价,还是AT变速箱高级,平顺又耐用!” 仿佛这已经成了一条铁律。
于是,一个问题就自然而然地浮现在大家心头:那个在网上口碑不佳,总是被大家吐槽的双离合变速箱,在制造成本上,真的就要比AT变速箱低很多吗?
如果咱们今天还抱着这个老观念看车,那可能真的要错过不少好东西了。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咱们得先跳出这个非黑即白的思维圈。
其实,“双离合”和“AT”这两个词,并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东西,它们更像是两个巨大的家族名称。
这就好比我们说“面食”和“米饭”,您能直接说出哪个更贵吗?
街边小店五块钱一碗的阳春面,和高档餐厅上百元一份的海鲜焗饭,它们虽然都属于各自的大类,但价值却天差地别。
变速箱的世界也是同样的道理,不看具体型号就直接给整个家族下定义,这本身就不太科学。
咱们先说说大家印象不佳的双离合。
很多人对它的负面印象,可以说绝大部分都来自于早期进入中国市场的大众DSG变速箱。
特别是那款代号为DQ200的七速干式双离合,在当年确实是一个技术先锋,但也因为它的一些设计,没能完全适应咱们国内部分城市走走停停、极度拥堵的交通状况,导致一些车辆出现了低速顿挫、过热报警等问题。
一时间,“DSG”几乎成了双离合的代名词,它的问题也被无限放大,让整个双离合家族都背上了“廉价、不可靠”的黑锅。
可是,双离合的世界里,真的只有大众的DSG吗?
当然不是。
让我们把视线从普通家用车,向上移到那些让人热血沸腾的豪华品牌和超级跑车上。
保时捷品牌引以为傲的PDK变速箱,它的全称翻译过来就是“保时捷双离合器变速箱”。
这台变速箱换挡速度快得像思想一样,逻辑聪明得能预判你的驾驶意图,是无数性能车爱好者心中的“神物”。
再看看法拉利、兰博基尼这些顶级跑车,如今几乎全系车型都在使用高性能的双离合变速箱,因为它最能体现出跑车那种追求极致传动效率和换挡速度的灵魂。
更夸张的例子是顶级超跑布加迪,它所搭载的那台由英国里卡多公司专门定制的双离合变速箱,光是这一台变速箱的造价就超过了二十五万美元。
这个价格,在国外足以买到一台全新的法拉利跑车了。
所以您看,同样是双离合,既有适配于十来万家用车、成本控制严格的型号,也有价值上百万、代表着机械工艺顶峰的艺术品。
用最基础的版本去评价整个技术家族,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说完了双离合,咱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那个被大家捧上神坛的AT变速箱。
在很多消费者心中,AT变速箱,尤其是日本爱信(Aisin)生产的AT,那就是稳定、高级、值钱的象征。
这个印象对不对呢?
对,但也不全对。
AT变速箱同样是一个庞大且内部等级分明的家族。
咱们就拿大家最熟悉的,也是应用最广泛的6AT,也就是六速自动变速箱来举例子。
别看都叫6AT,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
以行业巨头爱信的产品序列为例,他们的6AT产品线分得非常细致,就像是为不同的“运动员”准备了不同尺码和规格的“跑鞋”。
最基础的一档,是为那些排量不大、动力不强的发动机准备的,它能承受的发动机最大扭矩一般在200牛·米以下,主要用在一些小型车或者紧凑型车的入门版本上。
往上一档,就能匹配扭矩在300牛·米左右的发动机,这是很多主流B级车和城市SUV的选择。
而最高规格的横置6AT,则能应对接近500牛·米的大扭矩输出,通常用在一些大排量的SUV或者性能车上。
这三个档次的6AT,虽然挡位数都是六个,但内部的齿轮材质、液力变矩器强度、电控单元的复杂程度都完全不同,成本自然也是一级比一级高。
比如,很多年前的丰田凯美瑞用的6AT和汉兰达上的6AT,虽然都叫爱信6AT,但汉兰达车身更重、发动机动力更强,所以它用的就是更高规格、更能承受大扭矩、成本也更贵的那一款。
反观一些其他品牌入门车型上搭载的爱信6AT,用的就是最低档次的那款。
更有趣的一个事实是,大众汽车也曾经采购过爱信的6AT用在自己的低端车型上,而那款6AT的采购成本,经过核算,甚至比大众自己生产的入门级DSG双离合还要低。
这主要是因为6AT技术实在是太成熟了,相关的技术专利很多都已过期,对于爱信这样的生产巨头来说,研发成本早就被全球海量的订单摊销得几乎为零,剩下的主要是材料和制造成本,所以生产一个基础版的6AT,成本可以控制得非常低。
因此,“只要是AT就一定贵”的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聊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了,单纯地去争论双离合和AT谁的成本更高,就像在争论“鸡肉和猪肉哪个更好吃”一样,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
决定一个变速箱成本高低的,从来都不是它的技术类型名称,而是它的具体定位、技术规格和服务的车型。
一个最简单、也最贴近生活的判断方法就是看这辆车本身的价格。
一辆售价十万元的家用车,无论它搭载的是AT、双离合还是CVT,厂家给到变速箱这个部件上的成本预算一定是严格受限的,它必然是一个经济型的产品。
而一辆售价三四十万的中高端车型,厂家为了保证它的驾驶体验和产品力,也必然会为其匹配一个性能更强、成本更高的变速箱。
它的价值,是跟整车的价值牢牢绑定的。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如今的汽车技术日新月异,十年前的老黄历早已不适用。
特别是我们中国的汽车工业,在核心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像吉利、长城、奇瑞等自主品牌,它们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湿式双离合变速箱,在投入了巨额的研发资金后,无论是在换挡的平顺性、传动的效率还是在长期使用的可靠性上,都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其综合表现和制造成本,早已超越了许多合资品牌仍在使用的老旧AT变速箱。
它们已经不再是单纯为了降低成本的选择,而是中国汽车品牌在技术上自信和强大的体现。
所以,以后咱们再和朋友聊车,不妨把眼光放得更专业一些。
不要再简单地用“双离合”或“AT”来给一辆车定性,而是去看看它具体的型号,了解它能承受多大的扭矩,是干式还是湿式,是哪个厂家生产的。
当我们能看透这些标签背后的技术实质时,才能真正理解一辆车的价值所在,也才能做出更明智的消费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