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天开始,特斯拉总部那边就有点不对劲了。你可能想不到,一家全球知名的车企,高管团队居然像走马灯似的换个不停。这事儿要从2024年4月说起,当时几个元老级的人物说走就走了,搞动力系统的巴格利诺、管政策的帕特尔,还有负责充电桩那摊子事儿的蒂努奇,三个人前后脚离开公司。
这几位可不是普通员工,都是跟着马斯克打天下的老兄弟。他们一走,北美和欧洲那边的充电桩建设直接停了,五百多号人被裁掉,整个团队基本上就散了。你想想看,充电桩这么重要的配套设施,说不干就不干了,这得多大的动静?
马斯克这人做事从来不拖泥带水。他接手之后,先把负责车型开发的丹尼尔·霍给撤了,紧接着新产品那边的负责人也换了。到了去年11月份,更狠的来了——Cybertruck和Model Y这两款卖得最火的车,它们的负责人同一天提交了辞呈。这可是公司的摇钱树啊,结果管事的人全都不干了。
说到这儿,你肯定要问了,这到底是咋回事?这么多人扎堆离职,总不能都是“个人原因”吧?内部的人心里都清楚,公司的钱和资源现在全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那边砸,汽车这块业务就像后娘养的,人越来越少,项目推不动,奖金也泡汤了。
有员工私下里吐槽,开会的时候大家都在踢皮球,谁也不想担责任。为啥?因为决定权根本不在汽车部门手里,全让搞AI的那帮人把持着。你说这让人怎么干活?欧美那边裁员裁得最凶,2024年一口气裁了一万四千人,气氛能好到哪儿去?
再看看销售数据,更是让人心凉。去年第三季度,Cybertruck这款被马斯克寄予厚望的皮卡,只卖出去五千多辆,比前年直接腰斩还多。Model 3和Model Y也好不到哪儿去,欧洲和美国市场的份额被比亚迪、现代这些后起之秀抢走一大块。这要是搁以前,特斯拉可是电动车界的老大哥,现在倒好,被人家追着打。
网上有人传,说马斯克故意重用华人工程师,为的是压制欧美那些高管。这话听着有点意思,不过仔细一琢磨就知道不靠谱。特斯拉全球工程师团队里,华人确实占了四成,可人家是凭本事进去的,不是搞什么权力游戏。真要说谁稳住了局面,那得是朱晓彤这号人物。
朱晓彤2014年就加入特斯拉了,他把上海工厂从一片空地建成全球效率最高的生产基地。这可不是吹的,上海工厂平均半分钟就能下线一辆车,本地化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五。去年第三季度,全球交付的车里有超过两成是从上海工厂出来的。更关键的是,这是公司唯一还在赚钱的生产线。
你再看看美国弗里蒙特工厂和德国柏林工厂,效率跟上海这边差了不是一星半点。供应链老出岔子,生产节奏也跟不上,完全没法比。去年朱晓彤还拿到了34万股的股票奖励,这在公司里可是大手笔,说明马斯克心里门儿清,知道谁在真干活。
现在公司的架构也调整了,马斯克亲自盯着欧美市场的销售和AI业务,朱晓彤负责制造和整个亚洲市场。这么一分工,其实就能看出来,汽车生产这块基本上要靠中国团队扛着了。
有些离职的高管签了竞业协议之后,转身就跑去新能源或者AI领域的创业公司了。还有几个因为知识产权的事儿被告上法庭,闹得挺不愉快。不过这些风波基本上没波及到中国团队,他们还是按部就班地干自己的活。
说白了,特斯拉现在的情况就是汽车业务在欧美那边基本停摆了,全靠上海工厂撑着现金流。马斯克把公司的重心转到AI上之后,传统造车的那帮人就被冷落了,这才是高管们纷纷走人的真正原因。至于那些什么用华人制衡欧美高管的说法,纯属瞎猜,人家看的是业绩,跟你哪国人没关系。
这种用人方式虽然显得有点冷冰冰的,不过好处是规矩明确,不跟你玩虚的。你干得好就留下,干不好就走人,简单粗暴但至少公平。可问题是,这么搞下去,公司的文化和团队稳定性怎么办?老员工都走光了,新人上来能不能扛住?
从商业角度看,马斯克押注AI和机器人也不是完全没道理。汽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利润空间越来越薄,想要找到新的增长点,必须得往前沿科技上靠。可问题是,饭得一口一口吃,车还得一辆一辆造。你总不能把老本行给彻底丢了,指着还没成型的AI项目过日子吧?
欧美工厂现在的状况确实让人担心。产能上不去,供应链又不稳定,这要是短期内调整不过来,等市场份额再被抢走一些,想翻身就更难了。特斯拉以前靠的是技术领先和品牌效应,现在这两样优势都在慢慢变弱,竞争对手一个比一个猛。
上海工厂虽然给力,可也不能让它一直当救火队员啊。中国市场竞争同样激烈,比亚迪、蔚来、理想这些本土品牌各有各的招数,特斯拉想保住市场地位也不轻松。再说了,光靠一个工厂支撑全球业务,这本身就不是长久之计。
马斯克这人我们都知道,脑子里想的东西太多,火星移民、脑机接口、人工智能,哪个都是改变世界的大项目。可特斯拉毕竟是一家车企,你得先把车造好、卖好,才有资本去搞那些高大上的东西。现在这种情况,多少有点本末倒置的意思。
话说回来,那些离职的高管也不容易。跟着公司打拼这么多年,眼看着自己负责的业务被边缘化,资源被抽走,谁心里能舒服?他们选择离开,与其说是背叛,不如说是对现实的妥协。毕竟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不可能一直陪着公司在一条看不到希望的路上走下去。
从整个行业来看,特斯拉这次人事震荡可能就是一个信号。电动车行业已经过了野蛮生长的阶段,开始进入精细化运营的时期。那些只会讲故事、画大饼的玩法行不通了,消费者要的是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服务。谁能把基本功做扎实,谁就能笑到最后。
眼下特斯拉面临的选择其实挺清楚的:要么稳住汽车业务,把欧美工厂的问题解决掉,重新夺回市场份额;要么就全力押注AI,彻底转型科技公司,把造车这块业务缩减到最小规模。可这两条路走哪条都不容易,前者需要时间和耐心,后者风险太大,稍有不慎就可能满盘皆输。
说到底,特斯拉现在就是站在十字路口上,往哪边走都得想清楚。马斯克的野心我们都看得见,可光有野心还不够,还得有能落地的计划和能执行的团队。上海工厂的成功证明,只要方向对、管理到位,特斯拉还是有战斗力的。关键是能不能把这套模式复制到其他地方去,让整个公司重新焕发活力。
你觉得特斯拉这次的人事大调整,到底是壮士断腕还是自毁长城?马斯克all in人工智能的策略,最后会证明他的眼光独到,还是会让公司付出代价?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