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销量目标骤降,奔驰吉利双擎为何难破中国新能源“快节奏”困局?

smart在中国市场这波折腾,怎么看,多少有些“高开低走”的味道。

有人问,手握奔驰和吉利两块看板,怎么还会失灵?

说句大实话,这背后猫腻是真不止一点点。

表面上看,人家家底厚:奔驰出颜值,吉利给技术,怎么着也得合出个狠角色吧?

但事情,偏偏不大圆满。

销量,活生生给打了个寒颤。

咱这里不废话你应该知道的那些:精灵3号、精灵5号这两款想走大路的新车,溅不起大水花,smart被逼着在年中偷偷地,大幅下调年目标。

本来还幻想8万,调整下来瞬间理性:

现实可能都得打上四折。

smart咋了?

这个牌子燃油时代是小车王者,形象精致灵巧,开出去能收割回头率。

电动浪潮一来,小车梦想被电池扼得死死的,想要又小又强,技术没那么听话。

于是,思维开了挂:不做人见人爱的小玩具了,目标定位奔主流,打造高端纯电大车,拼脸拼配置拼技术,奔驰和吉利双拳出击。

问题是,中国新能源市场这条道,迭代跟跑分赛道一样,几乎一转眼全变样。

smart的节奏到底能不能跟上,是个巨大的问号。

你想啊,最初一年一新款,精灵1号小巧可人,上市那会月销一下子冲到4000、5000——可以说小红车成了流量密码。

smart销量目标骤降,奔驰吉利双擎为何难破中国新能源“快节奏”困局?-有驾

不料步调一大,精灵3号、5号越做越大,销量却水花越来越小。

最大那台中型SUV——精灵5号,领导层胸怀壮志,喊口号说要月销上万,结果最高只摸到1000出头,其余时候更别提。

两款重量级新车连着栽了跟头,年目标缩水也是情理之中。

掰掰手指,去年全盘3.3万辆,离五万差了一大截。

smart销量目标骤降,奔驰吉利双擎为何难破中国新能源“快节奏”困局?-有驾

今年更夸张,原定靶子8万,目前只取1.5万左右,连二分之一都够不上。

一边是门店扩张说要拉到240家,一边正在接连关店。

这才叫现实教育。

卖得差,原因到底存不存在?

坊间说,精灵3号、5号这波,可能是被“变大”拖了后腿,有人觉得你本来是个做精巧小车的,硬闯主流市场,没有承接好老用户的心态。

哎,真相没那么简单。

smart不是没想保留那份有趣,但它强行定义玩乐型大玩具,硬要找出比“小”更牛的新标签。

这路子有点冒险。

插混版精灵5号的背后故事,其实蛮有戏剧感。

说是“补课”,一点不夸张。

本该一开始就跟着市场主线插混SUV来一发,但smart跟风纯电浪潮,直到进场快一年才回头补插混,结果扑腾进来,市场早成了一锅粥,啥对手都有,价格还卷得飞起。

挨着,竞争对手像什么奇瑞iCar V23,不光价格砍一半,设计玩乐气息和亮点比精灵5号是多得多。

V23那台月销动不动就4000~6000,直接把精灵5号甩十几条街。

精灵5号哪点栽了跟头?

其实,初衷是奔着年轻酷玩的“方盒子”去的。

定位一线城市,想抓住户外玩家,结果做出来又买不起,售价破20万起步,真正买单的大量中年男性,家用需求一打照面,这种偏玩乐、纯电性质反倒成了成家拦路石。

设计没完全落地,图纸的灵魂,到了量产车上一下给和谐了。

那些为户外准备的炫配件,变成家用市场的“累赘”。

有些用户就摇头:这车要么做得更野更极致,要么就实踩家用,不然站中间谁都吃不饱。

其实,smart团队背后的阵容真不差。

设计主理人Kai Sieber,混了十几年奔驰,经验够硬。

但设计归设计,真到量产上还得生产、企划、工程师横跨半球碰头,奔驰德国主导设计,吉利中国搞研发,彼此沟通冗长,有创新想法落地慢半拍,被现实按在地上摩擦。

“一套车,两头马”,你很难想象,德国团队远程指导中国市场,吉利这边立刻响应的节奏,和国内那些一言不合就火速出新款的新能源同行,完全不在同一频道。

话语权说到底,还在外企那边。

就算中国团队已经想尽办法搜集反馈,圆桌会议再嗨,真正的决策,根子多半出自德国。

你说这效率,能不慢吗?

哪怕品牌CEO喊着“中欧销量比5:4:1”,主场还是想搞定中国。

结果呢,这么一整,灵魂像被拆成了两半,想高端,想本土,又想留住奔驰范儿,最后啥都沾点皮毛,哪个都不极致。

回头看精灵1号,那会市场还没被卷疯,小小一台车走上降价战术,销量也能嗖嗖地上。

但车圈变化速度堪比网红换滤镜,现在入局的小车竞品,什么蔚来萤火虫、比亚迪元UP、吉利星愿,前赴后继。

那种“不过路,错过这村没这店”的焦虑味,马上从smart蔓延开来。

有时候真觉得,这会儿smart的危机感不是空穴来风。

品牌认同靠什么拉回来?

这么看下来,smart开启了新一轮营销自救。

高性能版BRABUS成了维稳神器,说是“最便宜的BRABUS”,杀手锏就是在极致和个性上再刷一把存在感。

还别说,像加个奔驰星标那一套小剧场,拼命向中国市场示好,用力程度肉眼可见。

据说下一发精灵6号要做回真正“奔驰血统爆棚”的旗舰,吉利PM2+平台,跟极氪007掀起兄弟锅。

这么猛的招,其实就是“逼”出来的较劲。

不过,外行看热闹,内行心里那点清楚:即使6号一鸣惊人,只在硬件配置上舍得下血本,那个始终拖后腿的跨国决策“马拉松”,仍旧是最大隐患。

中国自动智能化车市,是张接力跑,一棒一棒追着出新品,步子慢的直接拖下场边。

smart销量目标骤降,奔驰吉利双擎为何难破中国新能源“快节奏”困局?-有驾

你看这两年,比亚迪、极氪、理想、特斯拉——哪家不是把产品周期缩得只有半年一年?

功能更新“月更周活”,今天还是噱头,明天被对家当基础款送出去了。

而跨国公司那档流程,光等德方拍板,可能中国竞品已经在朋友圈晒“新功能又来了”。

决策链太长,灵敏度太差,说句夸张的,哪怕你奔驰调性再高贵,到了中国市场,一慢半拍就等于掉链子。

这份“高端”,在新能源丛林,有时是增益,但更可能成了赶路的包袱。

什么叫危机感?

不是你看到的销量曲线下滑那么简单,是眼睁睁看着一盘好牌在本土丧失话语权,被同行灵活变线,自己还不得不搬出“大哥”撑场子。

产品研发得靠对中国用户的敏锐捕捉,光靠德国总部拍板不顶用。

想杀回主流,方法也很直接:动作快、反应猛、决策链短。

套路别玩虚的,弹性大过规矩。

战略得敢于冒险,把“高端设计”和“极致本土体验”真正混合。

否则未来,哪怕一辆辆新款卷着全球顶级血统而来,都难挡本土对手快、狠、准的围剿。

smart,已经站在十字路口,走错半步就是险象环生。

读到这里,你怎么看?

你觉得smart能靠“更奔驰”翻盘吗,还是得另找“灵魂”?评论区聊聊呗。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